7歲,九戰全勝,拿下首屆"渾南杯"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幼兒組冠軍。
同年,參加堪稱“圍棋高考”的「爛柯杯」,是福建圍棋協會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之一。
今年剛9歲,就達業余6段。
他叫朱宏鑫。
即便不懂圍棋的朋友,也知道這個孩子天賦異稟,未來可期。
可是5月19日,他跳樓自殺了。
為什么?
震驚和遺憾之外,無數人都在追問。
直到我們看到下面這一組照片。
這個月初,還在“明仕杯”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上拿到兒童C組個人冠軍的孩子,人生最后一盤棋,不是輸在賽場上,而是被他的父親親手掀翻。
據知情人透露:
孩子的爸媽早就離了婚,小朱跟著父親一起生活。
朱父這人,比“虎爸”還要虎。
好多圍棋圈的家長都表示,他們不止一次在現場見過朱父動粗。
“輸一盤揍一次,而且不止揍還拿腳踹。”
“最后一盤輸了,沒奪冠,直接踹飛。”
期間多人多次勸阻,甚至還報過警,但是一切都沒有改變。
對此,福建省圍棋協會的工作人員也證實:
“孩子當晚受了刺激跳樓自殺了……他是個不錯的苗子,但是談不上是天才。孩子(輕生)應該是跟他家庭關系有關,他家庭破碎父母離異,他父親對待孩子可能粗暴了一點,挺可惜的。”
來源:新京報
工作人員說得挺委婉,挺客觀。
可正是這份客觀,隱藏了一個更加恐怖的真相。
小朱的「天才」,加入了「人造」成分。
或許正是這份“人造”,把他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朱父的做法非常極端,可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
今天,我就想和諸位家長說幾句大實話,也許刺耳,也許很多人聽不進去,可我還是想多幾句嘴。
01
平庸的父母終于在孩子身上找到了權力
小朱離世的新聞底下,有一條點贊極高的留言:
“平庸了一輩子的人,終于在孩子面前享受到權力的滋味。”
從網友扒出的朱父社交賬號里,你能看到非常恐怖的一幕。
他一面瘋狂地炫耀小朱參加比賽和各類獎項的照片,一面毫不隱藏自己的殘酷。
一張小朱嬰兒時期,在圍欄里剛剛學會站立的照片底下,他配上的文字竟然是:
“以后要是不乖,我就揍你。”
一些小朱得獎的照片里,還能清晰地看到他手臂上大大小小的傷痕。
稍微有一點發揮不好,當眾毆打不算,還要在朋友圈里對孩子公開處刑。
我們不知道除了一段失敗的婚姻,朱父還經歷了什么。
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無能狂怒的父親,拼了命地在孩子身上彰顯父權,并且無比享受父權帶來的快感。
而孩子唯一能做的只是默默忍受。
生活中這樣的家長比比皆是,只是暴戾程度不一樣罷了。
小學五年級那年,我親眼看見,姨父把表哥綁在樹上拿皮帶抽。
起因是表哥六年級升學考試考砸了,還偷偷和幾個同學跑到城里玩。
當時,院子外圍了不少村民,有勸說的,也有指指點點的。
那時我只覺得是表哥淘氣,不認真學習,惹大人生氣。
過了很多年,我才明白,姨父憤怒的不只是兒子的頑皮,還有他的面子。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表哥的學習成績,是他唯一值得炫耀的工具。
張雪峰有一句話說得很囂張,卻戳中了“雞娃”家長的命門。
有家長問張雪峰:“你以后會讓女兒選什么(專業)?”
張雪峰回答道:“我女兒選什么無所謂,為什么?我女兒選擇在家里躺,也有她爹養。”
那些瘋狂卷孩子的爹媽,捫心自問,你有沒有在卷自己,又有沒有卷出個啥名堂?
02
一個孩子最難過的坎,是父母的情緒污染
心理學家洛薩達研究發現,人類的情緒有一個魔力數值。
當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比例為 17:6 時,人是最積極向上的。
心理學教授John Gottman在此基礎上提出了5:1的“家庭洛薩達比例”,這是一道紅線。
說白了,就是孩子在父母那獲得1次負面反饋,需要5次正向反饋,才能讓他們重新充滿活力。
可事實是,很多家庭,長久以來信奉的是打壓式教育。
小朱的悲劇,就不多說了。
很多在打罵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問題。
講個我從知乎上看到的小故事@蘑菇浩克:
母親小時候,常常邊吃飯邊被姥爺訓。
后來,母親突然發現自己吞咽困難,有時小口喝水都會被嗆。
吃藥時,必須弄碎,兌著水一起喝才行。
很多年以后,大家才了解這是一種應激反應。
飯桌上的每一次責罵,都是在孩子的心靈上蒙上一層陰影,直至厚重到讓人窒息。
如今時移世異,可母親吃東西依然很容易被嗆。
很喜歡一個江蘇媽媽的做法。
兒子上小學了,一次做家庭作業,有一道題怎么想都不會。
男孩的媽媽坐在一旁,沒有催促,沒有憤怒,靜靜陪伴。
等到孩子終于正確完成,母親開心地稱贊道:
“太好了,這道題,你做了13遍,第14遍終于做對了!”
剎那間,孩子開懷大笑。
那樣的快樂,終將伴隨他一生,給他帶來無限的力量和底氣吧?
03
求求你,把孩子當個人吧
有人問:為什么現在有那么多抑郁癥,甚至走向絕路的孩子?
和大家分享一個發人深省的案例@心理學教授賀嶺峰:
夫妻兩人,都是復旦大學教授。
他們的兒子,才14歲,但是已經跳樓割腕很多次了。
雖然每一次都險而又險地保住了性命,不過孩子顯然不想活。
剛一見面,孩子就問了賀教授一個問題:“你說人是不是早晚都得死啊?”
賀教授給了肯定答案后,孩子說了一段喪氣到極點的話:
“如果我繼續活下去,還要參加中考高考。考不上好學校,我爸媽會覺得丟臉,然后考上好的高中,還要考好大學,還要讀碩士讀博士,可我再怎么讀大概率也比不上我爸媽……
我將來也不會結婚,我也不想生孩子,如果生出一個像我這樣的孩子,還要天天操心。
人生沒意思,中考,高考,考試、結婚、生孩子……最后到頭還是得死。我干嘛要被社會全部折磨一遍后再死呢?我現在就死不是挺好的嗎?”
聽完孩子的長篇大論,連賀教授都快被說服了。
之后,賀教授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現在的生活,還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嗎?”
孩子想了想,臉上突然有了一絲神采:“去貓咖做義工。”
最后,聊完天,孩子的父母問賀教授結果。
賀教授只說了一句:“給他養只貓吧。”
因為,人不一定能救得了這個孩子,但貓大概可以。
看明白了嗎?
孩子再小,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
他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不是別人能夠定義的。
而現實是,很多父母都會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替他們規劃本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
說起來多么痛心啊,無論14歲,還是9歲,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想象的年紀,可是他們卻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當活著成了一種負累,下一步只能是自我解脫。
04
去做你小時候需要的那個大人
耳朵仔細搜了一些圍棋少年的故事,發現但凡想要出一點成績,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有的孩子在四年內迅猛提升至業余5段,他們每周至少有十個小時專注于圍棋的學習,暑假期間甚至會全天學習?。
可人不是機器,生活更需要留白。
在網上看到過一位母親的留言:
高二的某一天,孩子給她打電話:
“媽媽你能不能幫我請個假,今天不想晚自習。”
母親稍微愣了一下,沒有問原因,答應早點去接她。
回家的路上,女兒忽然提議:“媽媽你能不能騎電瓶車帶我出去轉轉?”
母親欣然答應。
那天,母女倆就這樣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轉了很久。
女兒就坐在后座上,什么話也沒說。
直到最后,母親也沒問女兒為什么不想上晚自習。
后來女兒上了大學,有次聊天,孩子告訴母親:
“媽媽你知道嗎?我真的很幸運有你這樣的媽媽,我說不想上晚自習或者不想學習的時候,你從來不罵我,只是想辦法讓我釋放,有很多次都感覺自己撐不下去了,但是媽媽你又救活了我,讓我充滿了力量。”
醫學界有個詞叫“過度醫療”,其實現在的孩子已經處在“過度教育”的高壓之下。
作為父母,你如果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困境,就記住一句話:
“去做你小時候,需要的那個大人。”
如是而已。
05
如果努力之后還是個普通人,那就做一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吧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不久前,網上還有一位“天才少年”隕落的消息。
同樣是跳樓輕生。
少年姓于,16歲。
2023年,上初中的他就拿下了“全國青少年科技教學成果展示大賽總決賽金獎。
之后又獲得“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遼寧省第一名”和“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賽銀牌”。
光環加身,天之驕子,可這一切并非他所愿。
在訃文里,明確強調了一點他輕生的原因:個人壓力。
小于去世后,網傳有一篇他父親撰寫的悼文,原文如下。
很難想象,一個父親會將孩子比作“魔丸”,并用上“改造”這樣的詞匯。
明知孩子這個“天才”當的非常不快樂,卻還要肯定孩子為父母而學習做出的犧牲。
而且孩子多次暗示自己的煎熬,但最后都化作了那句:
“爸爸媽媽就是普通凡人,真的給不了你需要的世界,爸爸媽媽愿意把命給你,但那不是你想要的。”
這篇悼文的出處暫且不論,但是他戳中了當下很多父母的一個“通病”:
既然清楚自己是普通的父母,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呢?
如果我們的孩子已經努力了,還是一個普通人,那就做一個健康快樂的普通人吧。
終有一天,你會明白:
孩子平安無事,就是最大的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