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經流行過一種觀點,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音樂側重點不同。
比如:
歐美側重旋律;
非洲側重節奏;
而東南亞,尤其是中國,側重歌詞。
確實如此,中國的很多音樂人,像羅大佑、李宗盛、方文山,歌迷一說起他們,就會說羅大佑的歌思想深刻,唱出了人性,李宗盛的歌唱的是人生感悟和凡人小事兒等等。
請注意,這些評價說的都是他們作品的歌詞,所以,上面這種說法似乎有點道理。不過,事實真的如此嗎?
咱們就用電影音樂來論證一下。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它包含了聲、光、色、影。其中的“聲”,可不單指配音臺詞,也包括背景音樂,也就是配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是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有的朋友肯定還記得不少電影角色吧,比如,《英雄本色》里的小馬哥,戴著墨鏡,穿著長款風衣,叼著一根火柴,風吹起他風衣的下擺。每次出現這個畫面的時候,你腦海中是不是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經典的《英雄本色》。
所以,如果說優秀的電影,必須有優秀的音樂加持,那么在香港電影輝煌的時代,就涌現了很多優秀的電影配樂大師,他們都是誰呢?他們又是如何創作出風格各異、經久不衰的旋律的呢?
本周五21:04,鎖定遼寧衛視《故事剛剛好》,為您講述《港片配樂 紅花當然配綠葉》。
來源丨《故事剛剛好》欄目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