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檔期電視劇場還有兩部值得關注:李現的《人生若如初見》,和宋威龍的《韶華若錦》,按道理兩部劇是不能放在一起討論的,畢竟一部是歷史正劇,另一部是單純的古偶,但是在同一個檔期榜單上,很難不讓人對比。
根據數據顯示,《韶華若錦》上線5天貓眼有效播放量就突破9800萬,單日有效都在2400萬以上;而《人生若如初見》播出11天才累計1.3億,單日最高只有1800萬。這一反差背后,既體現了演員的扛劇能力,也折射出當下影視市場的內容偏好。
甜寵劇的“爆發力”與嚴肅劇的“長尾效應”
從目前的播放情況來看,《韶華若錦》以18-34歲年輕觀眾為主力(占比65%),憑借高甜互動、輕喜劇節奏和養眼CP吸引大量女性用戶,依托芒果TV的年輕用戶基礎,通過“先婚后愛+探案”設定吸引女性觀眾,首播當晚即登頂實時熱度榜首(衛視),觀眾黏性高,追更意愿強烈。
而《人生若如初見》主打歷史正劇定位,則偏向歷史劇傳統受眾,盡管李現演技封神,但其探討的“實業救國”“歷史虛無主義”等嚴肅議題需觀眾深度思考,導致碎片化傳播時代下共鳴不足。
宋威龍的前一部作品《相思令》播放并不理想,其粉絲對《韶華若錦》的看重程度可想而知,甚至于宋威龍本人下場將以前合作過的演員都搖來宣傳,這倒是和李現宣傳手法一致(《人生若如初見》合作過的演員也來宣傳),奈何兩部劇即便宣傳拉滿,在檔期內播放數據也沒有多好。
《韶華若錦》走了很多古偶劇的套路,先婚后愛,這一類型的受眾還是蠻多的,劇中宋威龍“冷面戰神”形象與包上恩“靈動貴女”的組合被贊“古偶顏值天花板”,副線CP的歡喜冤家設定、工業糖精橋段(如“密室共破賬本謎”“信鴿傳情”)滿足觀眾“無腦嗑糖”需求。但和很多古偶劇一樣,很多觀眾認為劇情套路化、邏輯漏洞與演技短板,例如男女主相遇橋段老套、權謀線燒腦但缺乏深度。即便如此,其“下飯劇”定位仍契合短視頻時代觀眾對“低思考、高愉悅”內容的需求。
在對比之下,《人生若如初見》就體現出了其濃厚的文化底蘊了。該劇以晚清變局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在晚清動蕩時期,幾位中國青年赴日留學,他們在革命浪潮中經歷成長與犧牲,見證了封建帝制的終結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曙光,展現了中華民族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掙扎與復興故事。
作為歷史嚴肅劇,就需要演員和制作全方面努力了,這部劇的主要評價集中于制作匠心與演員突破,劇中電影級畫面質感(如復原蹙金繡工藝)、李現飾演的梁鄉從清宗室貴族到革命覺醒者的蛻變,被贊“撕開晚清瘡痍的史詩感”、魏大勛“草根梟雄”的形象顛覆獲認可。特別是劇中復刻歷史細節(如旗人禮儀、黃龍旗設計)都獲得不少歷史學者認可,加上劇中“血墨暈染”隱喻暴力、“投筊定生死”儀式刻畫亂世荒誕等細節,算得上業內稱為“歷史劇美學新高度”。
歷史劇最怕的就是改編,《人生若如初見》也如此,劇中最大的爭議就是圍繞歷史虛實的平衡:梁鄉原型被指影射鎮壓辛亥革命的良弼,角色從?;逝赊D向革命者的設定引發“洗白歷史罪人”質疑,部分觀眾認為“革命敘事被權謀戲稀釋”;另外,節奏拖沓、群像塑造失衡(如女性覺醒線倉促)也是一個缺點,在如今的快時代之下,節奏前慢后快很容易削弱了大眾觀感。
《韶華若錦》和《人生若如初見》的播放情況反映了市場的選擇
《韶華若錦》印證了古偶賽道的“基本盤”優勢:高顏值CP、甜寵元素、輕量權謀構成“安全公式”,即便制作粗糙仍能靠“養眼+解壓”收割流量,在古偶劇普遍陷入“替身文學”“甜虐拉扯”的背景下,該劇以“契約婚姻+探案”試圖打破套路,雖然成效但并不大。反觀《人生若如初見》,其嚴肅議題與深度敘事雖具藝術價值,卻在娛樂至死的市場環境中顯得“曲高和寡”,近年《覺醒年代》《長風渡》等歷史劇已培養觀眾對嚴肅敘事的審美疲勞,歷史劇可想而知需在“歷史正劇”與“戲劇化改編”間尋找更優解。
李現拒絕流量古偶、堅持嚴肅題材的“逆流”選擇,雖被贊“演員的自我修養”,卻暴露了市場對深度內容的容錯率低下。而《韶華若錦》以“內容+口碑”突圍,雖被詬病“工業糖精”,卻以數據證明“甜寵剛需”的不可撼動。
觀眾調侃:“下班后只想看王爺談戀愛,周末再思考家國命運?!碑斝袠I在流量與品質間掙扎時,這兩部劇的共存恰恰揭示了健康生態的必要性——既有“下飯劇”滿足大眾消遣,也需“嚴肅劇”承載文化厚度。而如何平衡兩者的資源傾斜,將是未來國產劇破局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