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背景和曹操的用人策略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戰火連天。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開始,中央權威崩塌,各地諸侯紛紛崛起,爭地盤、搶資源,打得不可開交。
曹操就是在這么一個亂世里崛起的。他出身不算太高貴,家里有點背景但不算頂尖,靠著自己的能力和手腕一步步爬到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在那個年代,人才是稀缺資源。打仗靠兵,治國靠人,曹操有個著名的用人原則,叫“唯才是舉”,只要有本事,不管出身怎么樣,有沒有小毛病,他都能用。
這點在當時很超前,因為那時候講究門閥出身,像袁紹那種世家大族出身的,看不上曹操這種“雜牌軍”。但曹操不在乎這些,他用人的眼光很務實。
不過,曹操也不是隨便啥人都收,他有自己的底線:你得忠誠,不能威脅到他的權威。
他是個多疑的人,又是個控制欲很強的人,所以他既能容忍人才的一些缺點,也能毫不手軟地干掉那些讓他覺得不靠譜的家伙。
功臣變“刺頭”,死于傲慢
許攸本來是袁紹的謀士,河北那邊的核心智囊之一。他跟袁紹是老鄉,關系不錯,年輕時還跟曹操有點交情。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的生死較量,發生在公元200年。當時袁紹兵多將廣,號稱十萬大軍,而曹操這邊兵力少,糧草也緊缺,形勢非常不利。
袁紹那邊內訌嚴重,許攸的家人被袁紹的部下抓了,他一氣之下跑來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來了,高興得鞋都沒穿就跑出去迎接,許攸也沒讓曹操失望,獻了一條絕妙的主意:偷襲袁紹的糧草重地烏巢。
烏巢是袁紹的后勤命脈,糧草全囤在那兒。許攸跟曹操說,你派一支精兵去燒了烏巢,袁紹就得崩盤。曹操聽完覺得靠譜,馬上派人行動。
烏巢被一把火燒得干干凈凈,袁紹軍心大亂,曹操趁機反攻,最后把袁紹打得落花流水。官渡之戰這場翻盤仗,許攸的建議絕對是關鍵中的關鍵。
按理說,許攸這么大功勞,曹操得好好賞他吧?可事實是,許攸沒多久就被殺了。
許攸這人有點恃才傲物,覺得自己牛,官渡之戰后更是飄了。他開始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經常當眾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
在當時的社會,直呼長輩或上司的小名是大不敬,等于公開打臉。
許攸還不止于此,他有時候會吹噓自己的功勞,說什么“沒有我,你曹操哪能打贏袁紹”“冀州是我給你拿下的”之類的話,曹操再大度也受不了。
曹操看重他的才華,但更看重自己的權威。許攸這種居功自傲、口無遮攔的行為,直接挑戰了曹操的底線。
曹操覺得許攸這么不靠譜,留著遲早是個隱患。官渡之戰后,曹操的地位已經穩了不少,許攸的“功臣光環”對他來說沒那么重要了。殺許攸,既是殺雞儆猴,也是除掉一個潛在威脅。
才華橫溢,卻死于“太聰明”
楊修出身名門,是東漢大儒楊震的后代,家里世代都是高官。他年輕時就以才華出名,后來投到曹操手下,做了主簿,相當于秘書兼參謀。
楊修腦子特別快,反應敏捷,能很快領會曹操的意思,還能幫他處理文書、起草軍令,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楊修最出名的事兒有幾件,比如“雞肋事件”。公元219年,曹操跟劉備在漢中打仗,雙方僵持不下,曹操進退兩難。一天晚上,他在帳篷里踱步,嘴里嘀咕了一句“雞肋”。
楊修聽見了,馬上跟手下說:“主公這是要撤兵了,收拾東西吧。”別人問他咋知道的,楊修解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意思是打下去沒啥意義,不如退兵。”結果曹操還真撤了,楊修猜得一點沒錯。
還有一次,曹操讓人修了個園子,完工后他去看,只在門上寫了個“活”字就走了。沒人明白啥意思,楊修卻說:“‘活’加‘門’是‘闊’,主公嫌門太寬了。”工人按他的說法改了,曹操看了很滿意。
可惜,楊修這么聰明,最后還是被曹操殺了。
《三國志》里說,他死于“泄露軍機,擾亂軍心”,雞肋事件是導火索之一,曹操雖然撤兵了,但對楊修自作主張、公開猜他心思很生氣。
另外,楊修還摻和了曹操的家事,曹操有幾個兒子爭著當接班人,楊修站隊曹植,幫曹植出主意,跟曹丕那邊對著干。
曹操本來就對繼承人問題很敏感,楊修這么一搞,等于把自己放到了風口浪尖上。加上他平時有點恃才傲物,經常顯擺自己的聰明,曹操早就看他不順眼了。
最終,曹操以“擾亂軍心”為名,把楊修處死了,死的時候,楊修37歲。
罵人高手,卻被重用
陳琳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屬于“建安七子”之一,文筆特別好。他本來在袁紹手下做事,官渡之戰前,袁紹讓他寫一篇檄文討伐曹操。
這篇檄文寫得太狠了,把曹操祖宗三代罵了個遍,說曹操是“贅閹遺丑”“豺狼之心”,還挖苦他家世低微、品行不端,言語之毒辣,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這檄文傳出去后,曹操看了都頭疼,據說當時他正犯頭風病,讀完檄文嚇得病都好了。
官渡之戰袁紹輸了,陳琳跟著投降。按理說,他這么罵過曹操,曹操不得恨死他嗎?可結果恰恰相反,曹操不僅沒殺他,還把他留下來用。
投降后,曹操見了陳琳,問他:“你寫檄文罵我沒問題,可為啥連我祖宗三代都罵啊?”陳琳回答:“當時我在袁紹手下辦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話意思是,我也是奉命行事,沒啥個人恩怨。
曹操聽完哈哈一笑,沒追究,反而任命陳琳為司空軍謀祭酒,負責文書工作。后來陳琳還幫曹操寫了《武庫銘》等文章,干得挺出色。
曹操的用人哲學
曹操確實是“唯才是舉”的代表。他不在乎出身,不怕缺點,只要你有能力,他都敢用。許攸獻計打贏官渡之戰,楊修才華橫溢幫他處理軍務,陳琳文筆一流寫檄文,這些人都被他接納過。
但他的寬容是有條件的:你不能威脅到他的權威,不能讓他覺得你不靠譜。許攸和楊修都越界了,一個傲慢不敬,一個自作聰明,所以死了;陳琳沒越界,反而被重用。
曹操的多疑是出了名的。他身邊的人,不管多有才,他都會留個心眼。許攸的狂妄、楊修的洞察力,都讓曹操覺得不安,他寧可錯殺也不愿冒險。
曹操用人的核心是實用,他看重的是你能給他帶來啥價值。許攸在官渡之戰后價值下降,楊修在漢中之戰后成了“麻煩”,而陳琳的才華對曹操的政權建設有長期作用。
所以他殺誰留誰,都是冷冰冰的利益計算。
殺許攸和楊修,還有個目的:震懾其他人。曹操手下人才濟濟,但人心不齊,他得讓大家知道,誰敢挑戰他的底線,誰就沒好下場。劉陳琳則反過來展示了他的胸懷,既立威又拉攏,政治手腕玩得溜。
參考資料
曹操愛惜人才,卻也殺過6位謀士,除了楊修你還知道誰? 搜狐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