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瀛洲海客
編輯:莉莉絲
西涼錦馬超,少有勇略,威震關中,恩撫西羌,世人贊其有“信、布之勇”。怎奈世事無常,馬超聲名鼎盛,卻不顧老父馬騰與二百余口族人性命,悍然發動潼關之戰(渭南之戰)。事敗以后,馬氏滿門,盡遭誅戮。
自此以后,馬超的口碑呈“斷崖式”下跌,以致張魯不肯用,劉備不敢信。《三國志》載,馬超晚年在蜀“常懷憂懼”,年不過五十,便抑郁而亡。
一代風云名將,落得如此下場,后人在唏噓的同時,也不禁有些疑惑:馬超當年明知老父和族人在曹操手中為質,那他為何還要起兵伐曹?難道馬超與那呂布一樣,也是個“唯利視己,輕狡反覆”之人?
上圖_ 呂布(?-198),字奉先
一、馬超一言天下棄
馬超之事,猶如當年呂布。呂布是并州武將出身,其所作所為卻一度對中原局勢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三國志》《后漢書》中皆有其傳。話雖如此,呂布的歷史評價卻非常低,他不僅令史家為之詬病,就連演義也稱其為“三姓家奴”。
究其原因,呂布曾兩次背主,且親手殺之;演義中,丁原、董卓皆為呂布義父,此等“弒父”之舉,讓呂布遭受無數罵名。而在歷史上,馬超口碑的崩壞,亦是如此。
赤壁之戰前夕,西涼軍閥馬騰在張既的勸說下,向曹操表示臣服,并帶上宗族二百余人并兩個兒子,前往鄴城為質。
曹操即將南下,自然樂于收買人心,樹立典型。是以馬騰降后,被封為衛尉,其二子馬休、馬鐵亦得都尉之職。馬氏一族為人臣子,自當為其征戰;而馬超雖然割據關中,但在名義上,他的確屬于“漢庭”,屬于曹操管轄。
上圖_ 馬騰(?-212年),字壽成
在此情形之下,馬超起兵討伐曹操,非但是放棄老父與族人性命,更是違背了君臣之道。時安定長史楊阜,便指責馬超“背父叛君”,“強而無義”,益州名士王商亦稱其“勇而不仁”。
當然,馬超有此評價,還因為他在起兵之前,對韓遂說的“奇葩”之語,見于《三國志·張既傳》注引《魏略》:“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自古忠孝難兩全,但在極重孝道的東漢時期,公然違抗孝道之人,必然會寸步難行。守孝之人,如徐庶、畢諶,雖有背主行為,卻得到主公重視;棄孝之人,如朱靈、馬超,雖勇略俱全,仍難免遭到主公嫌惡。
此間道理,世人皆知。馬超不顧老父性命起兵反曹,自然引來無數罵名,更有一老婦,公然叱罵:“汝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
如此看來,馬超當年不顧老父性命悍然起兵,與其性格中的“強而無義”“勇而不仁”有莫大關系。“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正因如此,張魯知其勇而不用,劉備聞其名卻不敢信。
上圖_ 東漢十三州地圖
二、久習夷風好斗勇
漢末亂世,并涼二州的武將抓住機會,由此顯名,并先后登上歷史舞臺,但邊僻武人之品德,向來為人所詬病:董卓殘暴不仁、李傕任意妄為、楊奉貪慕榮華、公孫瓚好勇斗狠、呂布反復無常,馬超背父叛君… …
宏觀角度來看,馬超背父,看似荒唐、離譜,但絕非是個例。實際上,這是并涼武將的“通病”。他們常年生活在邊境,與羌胡之人打交道,“久習夷風”,雖練得一身高明騎射之術,但在考慮問題時,也難免深受其思維方式所影響。
據《后漢書·西羌傳》記載:“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又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
所謂“以力為雄”,即指羌胡之人天生崇拜強者。強者則生,弱者則死。所有資源,一應地位,全靠武力強取。這種規則,粗暴而又簡單。
并涼軍隊,多摻雜羌、胡兵。而呂布聞名于并州,馬超威震西南,皆是依靠武力方從中脫穎而出。因此,其麾下兵馬多對其有一種“狂熱”的忠誠。
上圖_ 馬超(176年-222年)
呂布名聲敗壞,在中原屢遭挫折,可并州士卒依舊視其為“天神”;馬超亦聲名盡喪,在關中、漢中一帶狼狽逃竄,卻依舊能恩威并著,鎮撫西羌。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勇猛過人,更是因為邊僻武人的綱常倫理觀念比較淡薄。
并涼一帶,久居邊僻之地,不慕禮法、不修經學,傳統的孝道觀念無法對他們帶來有效“制約”,以致于當地甚至有著“父母死,恥悲泣,皆騎馬歌呼”的傳統。
由此,便不難理解馬超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背父叛君”了。蓋因其身具羌人血統,孝道觀念淡薄;而且,馬超更沒有想象到:違背孝道,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麻煩。此乃性格、觀念使然,不可全部歸咎于其人品之過。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三、曹操巧逼關中反
言至于此,倘若再以曹操角度看待馬超起兵,又有不同看法:馬超背父起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可能是曹操故意為之。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欲平定關隴地區,其用意不言而喻:轉移曹魏政權內部的矛盾、消弭赤壁戰敗后的消極影響、宣揚曹氏之聲威、為日后出兵漢中益州做準備。
此時,馬超、韓遂在三輔地區摩拳擦掌,引起曹操忌憚;然而,馬超之父、韓遂之子尚為漢臣,為曹操麾下。因此,曹操想要名正言順對關隴地區出兵,便需要采取“釣魚執法”之計。
上圖_ 鐘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
當年三月,曹操先令鐘繇討伐漢中張魯,而后又調夏侯淵從河東出發,與鐘繇合兵一處,欲“借道”關隴而入漢中。見此情景,馬超、韓遂又豈能不知曹操的打算?
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說:“操舍關中而遠征張魯,伐虢取虞之計也。蓋欲討超、遂而無名,先討張魯之勢以速其反,然后加兵耳。”
曹操行“假道伐虢”之計,欲逼反馬超、韓遂,是為陽謀,理由還有二:
一方面,曹軍陳兵隴右,被“堵在家門口”的關中軍閥必然驚怒有加。倘若曹操無意逼反他們,他又豈會如此張揚,行此冒失之舉?
另一方面,曹操做此決定,其麾下諸多謀士,皆毫無反應,實在令人生疑。
上圖_ 賈詡(147年-223年)
精明者如賈詡,保持沉默;唯有看不清局勢者,如高柔,反而一本正經地向曹操諫言:“今猥遣大兵,西有韓遂、馬超,謂為己舉,將相扇動作逆,宜先招集三輔,三輔茍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
高柔雖然盡心盡力,但曹操卻充耳不聞。原因無他,曹操此舉用意,正是為了逼反馬超、韓遂,好叫自己師出有名。
后來馬超敗北,欲“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求送任子”,但曹操卻將計就計,徹底平定關中群雄,亦足以再次證明他對關隴地區的必得之心。
綜上,再看馬超“背父叛君”,又何嘗沒有三分無奈在其中?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