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孟加拉國空軍在吉大港基地試駕歐洲“臺風”戰機的畫面引發關注。
這個曾計劃采購中國殲-10CE的國家,突然轉向西方裝備的舉動,折射出全球軍貿市場的深層變革。在這場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博弈中,技術性能、經濟賬本與地緣策略正展開復雜纏斗。
性能參數背后的“隱形戰場”
孟加拉國現有主力戰機為中國制造的F-7BG(殲-7改進型)和俄羅斯米格-29,其機隊平均機齡已達28年。更新換代迫在眉睫之際,候選機型的技術特性成為焦點:
多任務能力對比:殲-10CE配備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對3平方米目標探測距離達200公里,優于“臺風”的Captor-M雷達185公里。但在電子戰領域,“臺風”的Praetorian防御系統可同時追蹤100個威脅源,反制速度比殲-10CE的KG600系統快40%。
武器兼容性測試:殲-10CE能搭載PL-15E遠程空空導彈射程達?145公里,而“臺風”配備的“流星”導彈射程達150公里。不過孟加拉國現役俄制R-77導彈庫存達200枚,需額外采購適配掛架——殲-10CE改裝成本為8萬美元/架,“臺風”則需35萬美元。
維護體系差異: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承諾在當地建立維修中心,將大修周期從18個月壓縮至6個月。而歐洲空客提出的“全壽命支持包”包含AI預測性維護,但年費用高達戰機采購價的15%。
經濟賬本里的“明爭暗斗”
直接成本較量:
殲-10CE報價約5500萬美元/架,“臺風”Block 20型單價1.1億美元。但歐洲提出“30%補償貿易”方案:孟方可用黃麻、皮革等商品抵扣部分款項,這對貿易逆差率達17%的孟加拉國極具吸引力。
隱性成本迷宮:
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測算,殲-10CE每小時飛行成本3800美元,僅為“臺風”的45%。但“臺風”的服役壽命達9000小時,比中國戰機的6000小時多出50%,攤薄長期成本。
融資方案創新:
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2+3”貸款模式。
而歐洲聯合信貸團推出“績效掛鉤”方案:
若戰機出勤率超85%,可減免5%本息。這種金融創新正在改寫傳統軍貿規則。
地緣棋局中的“第三選擇”
東南亞鄰國范式:
印尼2023年同時列裝法國“陣風”與中國殲-10C,通過多元化采購降低風險。孟加拉國可能效仿該策略:用“臺風”應對印度空軍的“陣風”,而殲-10CE負責日常巡邏,形成高低搭配。
技術轉讓深度:
巴基斯坦航空聯合體與成飛合作生產殲-10CE的經驗顯示,中國可提供60%的技術轉移,而歐洲在火控源代碼等核心領域始終設限。這對謀求航空工業發展的孟加拉國至關重要。
二手市場新變量:
卡塔爾正退役12架“臺風”Tranche 1型,經升級后單價可降至6500萬美元。這種“準新機”價格逼近殲-10CE,卻附帶北約體系兼容性優勢,成為攪局市場的X因素。
全球軍貿的“范式轉移”
從“硬件銷售”到“體系輸出”,土耳其購買F-35受挫后,轉向與中國合作開發TF-X五代機。這種“技術換市場”模式正在擴散,埃及、沙特的新一代戰機采購均要求30%以上本土化率。
數據鏈戰爭升級,殲-10CE的“三軍通聯”能力,可無縫接入孟加拉國現有的中國產054A護衛艦指揮系統。而“臺風”需加裝價值800萬美元的Link 16終端才能融入現有體系,這成為隱蔽的成本黑洞。
其中?,緬甸2023年用大米沖抵60%的梟龍戰機貨款,阿根廷用牛肉支付“鷹獅”戰機采購款。以貨易貨模式在全球南方國家中普及率已達43%,迫使軍火商兼任大宗商品交易專家。
天空不屬于任何陣營
當孟加拉國空軍司令體驗“臺風”戰機的頭盔瞄準系統時,他眼前的不僅是平視顯示器上的參數,更是一個國家在安全與生存間的精密算計。這場博弈沒有絕對贏家,只有不斷演化的均衡——正如戰機翼尖在空氣中的渦流,看似混亂,卻始終遵循流體力學的鐵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