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溫暖駐外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駐外之家人才網
www.zhuwaizhijia.com
幾天前我在后臺收到一位非漂李哥的留言,他問我可不可以把他的故事寫出來?聽了他的故事,總結下來就是他想說“我們帶不走非洲的陽光,但可以留下一些光。”
李大哥說在非洲工作的這幾年,他見過很多異鄉人的故事,他們有的來自中國,有的來自世界不同的國家,大家帶著不同的使命和任務,在非洲奮斗、生活,最終離開。有些人離開的時候,不僅帶走了非漂這段時間的回憶,還留下了一段無法被時間抹去的痕跡,這個痕跡或許是一門技術、一所學校、一段感動,甚至是一個生命的希望,他想通過文字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
1.“我教會了他們修車,他們教會了我生活”加納汽車修理廠的童師傅
老童在加納開了十年的修理廠,他說剛來時當地人連扳手都不會用,車子壞了就直接報廢。他手把手教當地工人拆發動機、換零件,甚至自制工具。十年后,他的修理廠培養出幾十個熟練技工,有的還自己開店當了老板。
后來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回國,回國前,工人們送他一塊手工編織的圍巾,上面用中文寫著:“師父,非洲也是你的家。”
老童說:“我帶不走修理廠,但技術留下來了。”
我見過很多在非洲其他國家開修理廠、維修工程的中國技術師傅,他們很多收了當地學徒,有些聰明的學徒學個一兩年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修機器,修車,簡單的水電安裝學的有模有樣;每次和他們聊天時候,都會發現他們很自豪,或許在他們看來這已經是和當地普通工人拉開了一個階層,工資也比當地普工高了一倍還要多。
2.“那所學校,是用集裝箱改的”納米比亞的“鐵皮小學”
小陳是納米比亞一家企業做行政工作,有一天她發現工地附近的孩子們沒學上,每天在塵土里玩耍。她說服公司捐出幾個廢棄集裝箱,改造成教室,又聯系NGO朋友捐了款買了書本、文具。當地政府被感動,還專門派來了老師。
如今,這所“鐵皮小學”有100多個學生,小陳每次回去,孩子們都會圍著她喊:“Madam Chen!謝謝你!”
這讓我想起在埃塞俄比亞工作時,我曾經跟隨當地一個幫助兒童的NGO組織去過一個山區學校,學校是建在高山上,那里很冷,100多個學生只有3個老師,老師邀請我上講臺說點什么,看著臺下一群圍著圍巾穿著棉襖腳下還有穿著拖鞋的小朋友,我只寫了Knowledge changes our life知識改變我們的生活;
我不確定在她們的這個年紀聽不聽的懂,我告訴他們在城市有很多高樓大廈,有很多的汽車,也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外國人,大家要好好讀書,有一天走出大山,雖然我知道他們走出大山的可能性很小,很多人上午要上課下午還要去做農活,到了一定的年紀家里就會讓他們去打工,放牛養羊,但是希望的種子還是要給他們種下,雖然我也不知道它會不會發芽。
3.“我的非洲徒弟,現在是中國通”尼日利亞的“漢語橋”
王老師在拉各斯教了五年漢語。他的學生湯瑪斯,從零開始學,現在能用流利中文談生意,還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帶著王老師一起賺點小錢。
王老師回國那天,湯瑪斯用微信給他發了一段語音:“老師,以后我的孩子也要學中文,我會告訴他們,有個中國老師改變了我的人生。”
在非洲很多國家都有孔子學院以及中文培訓學校,有些學校老師是中國教育機構外派,有些是在中國的留學生說的一口流利中文,他們回到非洲后開始開培訓機構,來上課的基本上都是想去中國做生意的,或者想去中國企業去上班的;
我曾遇到過最離譜的求職是學了幾個月中文的當地人跑來應聘當中文翻譯,那水平還沒有中資企業的廚娘說的好,但他們還是被很多項目搶著要,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埃塞俄比亞當地的中文翻譯從5000比爾漲到了2萬到3萬比爾一個月,企業還不一定找得到合適的翻譯原因。
在非洲,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人留下了一口井,讓村子結束了走十公里取水的歷史;
有人留下一座橋,連接了被河流隔斷的村莊;
有人留下了一首歌,當地孩子至今還會哼唱……
這些痕跡,不會因為我們的離開而消失。
它們會成為非洲土地上的一粒種子,
慢慢生長,最終變成一片綠蔭。
也許是一門技術,也許是一段友誼,也許只是一個微笑。
但正是這些微小的光,讓非洲記住了我們,也讓我們永遠記得非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