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明明出場拿著最好的牌,可最后卻打成稀巴爛。
他,10歲上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士。
他是父母眼中的驕傲,是媒體爭相報道的神通,可他卻逼父母在北京買房,不買房就不參加碩士的論文答辯。
畢業后更是直接躺平,直接啃老,每月等待著父母打錢。
可對于這樣“啃老”的敗家子,為何全網沒有一個人罵他,而且他還啃得心安理得。
因為,是他的父親,讓他錯失三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這或許就是犯錯的代價。
錯失第一次機會:10歲上大學
傷仲永的故事,相信每個人都很熟悉,可明白是一回事,想要做到卻是另外一回事,特別是對于一些有虛榮心的父母來說,則更難做到,張炘煬的父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盤錦市一個高知分子家庭,從小他就展現出了跟別人不一樣的探知欲。
在張炘煬1歲的時候,他就能抱著書翻來翻去,別的小孩對玩具感興趣,他反而是翻書玩兒。
起初父母也沒在意,可在父親教了張炘煬一些知識后,他發現張炘煬學的很快,于是父母就準備好好培養張炘煬。
在張炘煬2歲的時候,他就已經認識1000多個漢字了。
這讓父母心喜,于是就開始教張炘煬知識,在張炘煬5歲的時候,他就被父親送到了小學。
令人意外的是,不到2年的時間,張炘煬就學完了小學的知識,這讓父親更加驚喜。
于是在張炘煬7歲的時候,他就被父親送到了初中。
很多7歲的孩子才剛開始上小學,張炘煬卻開始了跟比自己大很多的人做了同學,這讓張炘煬有點不適應。
再加上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愛玩的時候,張炘煬也不例外。
上初中后他就學會了打游戲,成績也一落千丈,這讓父親很惱火,于是直接讓張炘煬退學,自己在家教。
父親對張炘煬嚴格把控,一切跟學習無關的事都不允許做,電視不準開,閑書不準看,家里也沒有什么親戚串門,張炘煬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學習。
在父子倆的努力下,他們用半年的時間學完了初中知識,連高中的知識也看完了。
為了趕進度,父親讓張炘煬不斷的模擬高考試卷,甚至直接讓他跳級到高三。
2005年,年滿10歲的張炘煬在父母滿懷期待之下走進了高考考場,這一場景被媒體爭相報道,張炘煬成為考場年紀最小的考生。
只不過,高考成績出來,并沒有預想中的那么理想,505分的成績對于10歲的張炘煬來說,已經足夠好了,可這樣的分數想要上一個重點的985名校是不可能的。
但此時的張炘煬才10歲,他完全有時間再復讀一年,來年考個更高的分數,上個北大或者清華。
可張炘煬的父親卻不允許張炘煬復讀,反而給張炘煬報了一所二本院校。
因為在張炘煬的父親看來,最小的考生比復讀一年上名校來的更榮耀,且以后張炘煬還要考研讀博,時間經不起浪費。
高考讓張炘煬錯過了第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錯失第二次:留學機會
10歲的孩子上大學?
對于張炘煬來說,學習他能跟上大學的步伐,可生活節奏上他完全不適應,充其量他還只是一個孩子,一個依賴父母的孩子。
遠離家、住院、生活自理這些對張炘煬來說他都做不到,最終學校同意張炘煬的父母在學校租個單間進行陪讀。
有了父母的照顧,張炘煬的成績依舊名列前茅。
可孩子已經這么優秀了,張炘煬的父親還不滿足,他想要張炘煬在高三的時候就畢業,然后考研。
在知道張炘煬父親的想法后,張炘煬的老師給出了專業的建議,讓張炘煬再等一年,正好大四畢業的時候,張炘煬也14歲了,導師還為他連續了德國的學校,可以用獎學金去留學。
可張炘煬的父親卻堅持讓張炘煬13歲就考研,且不同意他出國留學。
對于這一結果,學校也很無奈,畢竟張炘煬才13歲,沒有自己的主見,完全聽父母的建議,且德國留學必須年滿14歲才可以。
就這樣,張炘煬錯失改變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13歲的張炘煬雖然考研成功,被媒體贊譽為全國最小研究生。
可擁有這些虛頭巴腦的名聲又有什么用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父母對張炘煬人生的控制,張炘煬慢慢也出現了反叛意識。
錯失第三次機會:逼父母買房
2008年,張炘煬進入北京工業大學讀研。
可到了北京后,張炘煬慢慢才發現其實他跟別人有很大的差距,他依然被贊譽為神通,可他的優勢也僅僅是比別人年紀小而已。
班里很多同學對他并不熱衷,而且很多同學都是北京戶口。
以前他只是聽說外省考北京學校的學生分數要比本地的學生分數高很多,他覺得很不公平,可在進入大學后,北京本地戶口的學習優勢也就凸顯出來了,他們的見識及獨立的思想是其他外省的學生所不能比擬的。
這也讓張炘煬心中有一個強烈的想法,他一定要在北京買一套房子,有了房子,有了北京戶口,以后畢業了也能找個好工作。
于是,張炘煬就開始研究北京的房地產,然后觀看北京樓盤近幾年的價格波動,研究之后張炘煬發現,現在是北京房價最低的一年,未來北京的房價還會持續上漲,現在入手是最合適的時機。
張炘煬就找父母溝通,要父母為他在北京買一套房子,可父母死活不答應,畢竟在父母眼中,張炘煬就是一個孩子,而且買房也是大事,就算當時房價2000元一平,可一套房子下來也得200多萬。
張炘煬就是鐵了心想買房,甚至不惜用論文答辯來威脅父母。
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張炘煬就拒絕論文答辯,也就不能畢業。
父母勸不動張炘煬,就想用輿論逼他,于是在媒體面前哭訴,張炘煬逼父母在北京買房。
一時間,媒體大肆炒作,張炘煬從神通淪落為學習機器、不孝子等等。
張炘煬畢竟還是一個孩子,如何能承受如此大的輿論,最終張炘煬決定以學習為主。
或許是看到張炘煬的退讓,父母也不想張炘煬太難過,為了緩和雙方的關系,父母竟然在北京租了一套大房子,但對張炘煬的說法是買的。
直到三年后,張炘煬才知道真相。
如果三年前買下一套200萬的房,如今價格已經漲到了1000多萬。
這對于一個工薪家庭來說,窮極一生也很難買到。
可父母偏偏沒買,這讓張炘煬很崩潰,學習也定不下心來,眼看只要發表2篇論文就能博士畢業,可他偏偏靜不下心來,一直在2019年,張炘煬才正式畢業,這中間足足用了9年的時間。
靠父母接濟
從小到大被贊為神通,可張炘煬就算博士畢業,也沒能有個好的工作,好的未來。
畢業后,張炘煬去了一所學校當外聘教師,可僅僅2年時間,他就辭職了,因為他受不了別人的約束。
對于人生、對于未來張炘煬沒有一點欲望跟動力,反而感覺無債一身輕,可以直接躺平。
考學是父母要求的,留北京是父母要求的,不買房是父母決定的,如今不工作是張炘煬自己決定的,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們有義務為他留在北京而奮斗。
且父母欠他一套房,就應該每月打錢給他。
如今,張炘煬就是打游戲,每月靠著父母打來的一萬塊生活,他就是要父母,甚至是靠父母的父母。
結語
不得不說,張炘煬從一個神童泯然眾人,父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張父讓張炘煬錯失三次改變人生的機會,如今落到這樣的下場,孩子啃老,他又能說的出什么呢?
只是可憐了張炘煬,不知道后期他能不能重拾信心,重新走出來。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