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半,22歲的顧筱雯準時從家出發前往公交站。不到8點,她已坐在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的實習生工位前,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認真核對當天的采購清單。 這個曾因秋招失利而焦慮的上海某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準畢業生,如今已手握這家名企正式錄用通知,成為同班同學中首批“上岸”的幸運兒。
顧筱雯(右)在帶教老師指導下工作
在今年上海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達24.6萬人的就業季,顧筱雯的順利就業,也是閔行扎實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個縮影。從社區就業服務站的精準對接,到“政企校”聯動的實訓模式,再到政策紅利的精準滴灌,閔行正通過一系列創新機制,為高校畢業生群體鋪就從校園到職場的“進階之路”。
家門口的服務站:
就業“紅娘”幫助找工作
“去年秋招結束了還沒收到offer,當時真的很焦慮。”回憶起半年前的迷茫,顧筱雯仍記憶猶新。作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踐操作經驗不足讓她在求職中屢屢碰壁。江川路街道初心驛社區就業服務站——這個嵌入居民生活圈的“就業微樞紐”,成為她求職的轉折點。
顧筱雯(中)與同批錄用學員在初心驛社區就業服務站接受崗前培訓
在閔行,社區就業服務站并非簡單的信息中轉站,而是集政策落地、資源整合于一體的就業服務“樞紐”。立足于“三級社區網絡就業服務支持體系”,江川路街道在原有的黨群服務中心內嵌入就業服務空間,打造了4個社區就業服務站,形成轄區就業服務站點的廣覆蓋。
工作人員通過日常企業走訪,將上海凱士比泵有限公司、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實習需求,整合成可視化的“江川樂業熱力圖”。同時,依托閔行區大學生社會實踐政策和社區就業服務站載體,提前排摸即將畢業的區域大學生,建立了“畢業生資源庫”。
顧筱雯就是通過這一機制,去年12月被精準匹配到凱士比泵公司的社會實踐崗位。“之前自己也對外投了不少簡歷,都是行政文員類的崗位,這次公司根據我的專業安排在采購崗位實習,帶教老師也很熱情,公司對新員工還有職業發展規劃!”言語中,顧筱雯有掩飾不住的欣喜。
顧筱雯(中)與同事在一起,公司新員工職業規劃讓她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們就像‘就業紅娘’,一邊摸清企業需求,一邊了解學生特長,就是讓合適的人遇見合適的崗位。”江川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唐羽翮介紹說。
這種“政策+資源”的雙輪驅動模式,正在打破就業市場的信息壁壘。截至2025年,江川路街道已建成了包括凱士比泵公司在內的6家大學生實踐基地,其中凱士比泵公司今年招錄11名實踐學員,包括顧筱雯在內的3人已簽訂三方協議;田羚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招錄5人,1人即將達成就業意向。數據背后,是“實踐—培養—就業”全鏈條就業服務的生動實踐。
新建的碧江社區就業服務站組織招聘面試活動
在七寶鎮,“15分鐘就業服務圈”更展現出立體的服務維度,社區就業服務站建立于“園門口”“家門口”和“景門口”,不僅提供崗位推薦,更配套簡歷優化、模擬面試等“增值服務”。
張巖(化名)是七寶鎮吳寶社區就業服務站服務成功的第一位應屆高校畢業生,他對此深有感觸:“第一次投簡歷時,我的簡歷格式混亂、重點不清,服務站老師幫我修改后,馬上收到了面試通知。”這種“一站式”服務,讓大學生足不出社區,就能完成從求職準備到崗位匹配的全流程。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閔行將在45個社區就業服務站點中推進“技能加油站”特色站點建設,將電工、育嬰員等技能培訓下沉到社區,從“就業服務”向“職業成長”延伸,形成“培訓促就業、就業帶培訓”的良性循環。
政企校聯動:
開辟“實戰課堂”提前適應職場
在近日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場校園招聘會上,莘莊工業區組織的23家企業與近500名2026屆畢業生面對面交流。與傳統校招不同的是,這里更像是一場“實訓成果展”——許多學生早已通過實習與企業建立深度連接,夏應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為2025屆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夏應天去年7月就進入上海施耐德低壓終端電器有限公司實習,如今即將正式入職。回顧實習經歷,他用“實戰課堂”來形容:“在學校學的是理論,到企業后直接參與生產線改造,還考出了電工證,這種成長是課本給不了的。”
莘莊工業區的探索,源自對“人崗錯位”痛點的破解。以往企業校招時,常發現學生就業預期與崗位需求存在落差,于是莘莊工業區組建人才服務團隊,將工作重心前移至實習階段。通過動員企業提供實訓機會,讓學生在畢業前有1年時間適應職場,實現“實習即實戰、畢業即就業”。
上海維科精密模塑股份有限公司連續3年參與校企合作,近20名東海學子入職后成長為技術骨干,人力資源部經理許冰感慨:“實習讓我們有足夠時間觀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抗壓能力,學生也能真正了解企業需求,這種雙向選擇更高效。”
實際上,校企合作在閔行早已超越簡單的實習招聘,走向了更深層次的產教融合。去年9月,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與上海鯨魚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深度校企合作,學校將按照專業方向、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招生人數,“訂單式”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則以“工學結合”形式安排學生參觀、課程實習,實習結束后,凡經雙方考核合格并取得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畢業證書者,即可與公司簽訂勞動就業合同。
對于這種“訂單式”培養模式,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不僅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還有利于企業穩崗拓崗,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政策精準滴灌:讓更多年輕人找到“穩穩的幸福”
面對今年上海24.6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大考”,閔行更打出政策、服務、招聘“組合拳”,以精準滴灌的方式,為青年就業創業保駕護航。
近日,“就業無憂,政策先行”大學生創業就業政策宣講活動走進上海戲劇學院。區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及浦錦街道“娘家人”服務團隊以鮮活案例解讀創業補貼、貸款政策,讓抽象的文字條款轉化為可操作的“創業指南”,不少學生當場表示“對創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正持續釋放效能。自2024年起,閔行已累計發放企業吸納重點群體補貼、一次性就業補貼及擴崗補助超6000萬元,惠及2.3萬余人次。“免申即享”模式,讓符合條件的企業無須申請,就能直接享受政策紅利。凱士比泵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尤姜坦言:“政府補貼既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也增強了企業招聘信心。”2025年,該公司通過社會實踐機制提前鎖定3名畢業生,“儲備式招聘”逐漸成為企業用工新思路。
在提升服務精準度上,閔行首創的“大學生就業接力跑計劃”成效顯著。針對大學生畢業前、畢業期、畢業后三個階段,分別提供社會實踐崗位對接、就業技能強化、跟蹤服務等“三棒”幫扶。顧筱雯便是受益者之一,她在畢業前經社區服務站推薦,進入凱士比泵公司實習,并憑借出色表現順利轉正,完成了從“求職焦慮者”到“職場新人”的蛻變。今年,閔行升級推出“大學生就業接力跑計劃2.0”,以“易職+”為核心,將通過品牌化、數字化、社區化三大路徑,進一步助力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為拓寬就業渠道,閔行還構建起“線上+線下”立體招聘網絡。線下開展春季專項行動、校園招聘會等,線上借助“易就業”平臺、直播帶崗等形式舉辦各類招聘活動,累計組織3757家次企業參與,提供崗位1.5萬余個。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手里有熱乎乎的飯碗,比什么都重要。”閔行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政策供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精準施策,讓更多年輕人在就業路上收獲“穩穩的幸福”。
記者:覃叢叢
封面由AI生成
初審:陳依婷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