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2日,閔行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代表團在瑞士日內瓦參加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專題交流論壇分論壇,并進行主題發言。會上,區衛健委主任杭文權就“從有到強:一個經典城市社區健康系統的發展”主題進行了交流分享,古美、吳涇、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做了社區健康管理、醫防融合、醫養結合的主題分享。
面對城市人口老齡化,杭文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通過基層賦能、數字化轉型、智慧醫療等各項舉措,基層醫療機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網底作用。目前,閔行在全市率先實現了14家社區醫院同質化、標準化建設,同時也在實踐中形成了每家社區各自的品牌特色和優勢。
閔行區在全市擁有三甲醫院種類最多
閔行區的醫療健康成果展示成為了備受矚目的焦點。據悉,自2008年起,閔行開始探索多樣化的協同發展之路,構建更加均衡、高效的分級診療體系——“頂天立地強腰”,其中“頂天”為做強頂尖醫療,引領技術突破;“立地”為夯實基層服務,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強腰”為提升區域醫療中心能力,破解“中梗阻”。
2014年,閔行全方位進行區校合作戰略,先后摸索了三條合作路徑,包括拉動三甲醫院在閔行區選址建立分院區,以醫聯體的形式將區級醫療機構整體托管給三甲醫院和逐步完成健康管理的閉環形成大健康格局。
如今,閔行區在上海市擁有三甲醫院種類最多,數量領先,包括3個國家醫學中心,并構建了11個醫聯體(綜合型醫聯體3個、專科型醫聯體5個、專科聯盟2個、中醫醫聯體1個)。每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背后都有一個醫學院校做支撐、全覆蓋實現社區兒科標準化診室建設、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社區口腔防治中心建設、社區“晚門診”服務等等。
閔行區率先在全國推行“1+1+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使居民小病不出社區,大病“直通”專家專科。為此,閔行推進了聯合病房建設、社區門診手術室建設、專家下沉,社區基層醫教機構大幅度擴展診療病種、提升基層康復服務能力,居民就近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實現步行15分鐘內可達醫療服務點。今年,閔行區成為全市首個實現簽約居民“上轉下轉一件事”閉環健康管理的區域。
家門口便捷、優質、全面的健康服務
如今,閔行區1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推動基層醫療服務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型,讓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優質、全面的健康服務。
在健康管理方面,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對生命不同階段實現了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其中,生命早期提供孕前保健指導、分娩指導、產后健康訪視以及新生兒健康隨訪等服務;兒童階段提供31種疫苗注射,并開展20余種兒童相關疾病的篩查與預防;中青年階段提供疼痛、減重、營養、口腔等疾病的管理服務;老年階段提供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腦卒中顱內動脈瘤、肌少癥、腫瘤、慢性腎病等多項的健康管理服務。
在“醫防融合”方面,吳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了健康管理中心、慢病支持中心、綜合護理中心、口腔標準化防治中心、兒童健康管理中心、智慧病房、中醫康復示范中心、中醫藥特色服務站點、標準化心理咨詢門診等。尤其是中醫藥的推廣,社區醫院將中醫適宜技術如針灸、推拿、情志調理等融入到慢性病專科護理門診中,把中醫治未病技術拓展到健康人群,從生活社區延伸到了高校、企業、幼兒園、養老院等功能社區中。
在醫養結合方面,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中醫針灸、骨傷等各種專科特色的醫療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建立家庭病床,為臨終老人提供安寧療護服務。日常門診中,社區醫院為老年人提供免費的輪椅、老花鏡、放大鏡等便民物品,安排了社區志愿者幫助老人使用智慧醫療的設備,高齡老人在各窗口都可以優先得到服務。此外,社區醫院派駐管理團隊和醫療團隊為虹橋鎮敬老院的住養老人提供全方位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
與會期間,梅隴、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代表還參與了圓桌會議,與其他參會代表共同探討基層醫療服務的實踐經驗和解決方案。
記者:陳美玲
供稿:區衛生健康委
初審:陳依婷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