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馬橋于我,熟稔卻又陌生。它是我父親的故鄉,是我幼年記憶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祖父母在巷口送別的叮嚀和眷戀的目光。但我不敢妄自詡為地地道道的馬橋人,因為我不曾長期在此生活,除卻特意前來拜訪家中長輩,很少來造訪這方土地。隨著年歲漸長,我愈加發覺對它知之甚少,念及于此,一種愧疚感攀上心頭,即使身已遠,但這片故土卻在心間揮之不去。
后知后覺中偶然聽聞馬橋文化展示館開館的消息,對于馬橋的前世今生,我腦中仍是一片亟待填補的空白,于是便帶著詫異與期待前來造訪上海馬橋遺址。遺址位于馬橋俞塘村,據說其中保存了大量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出土文物多達1000余件,同時在這里發現了一條貝殼砂帶,為上海成陸的“岡身 ”之說找到了科學依據。其開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的源頭。
上海馬橋遺址 汪士林 攝
漫步至北松公路,遙見道路北側的上海馬橋遺址被一片綠蔭簇擁環繞,遺址石碑在其中迎風而立,西側的馬橋文化展示館則毗鄰遺址而建。
踏入展示館的那刻,一條時空隧道就此打開。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圖景在我眼前鋪開,一種歷史滄桑的厚重感席卷而來,我仿佛看見浩渺星河下時光在旖旎,看見廣袤沃土上文明在演進,看見先民們躬耕勞作、生生不息。不知不覺中,我對馬橋的感知,從最初的粗淺而單薄,逐漸深入而豐滿起來。
印象中的馬橋很小,小到可以從田間的這頭望見那頭,小到可以聞到街坊鄰里的飯香,小到親人可以近在咫尺、圍桌而坐;但原來馬橋可以很大,大到可以跨越4000年的時空,帶來遠古時期泥土的芬芳,大到可以向上推翻上海2000多年被人低估的成陸歷史,大到可以讓“馬橋文化”立足于上海的三大古文化之中,成為上海之本的具象代表。馬橋遺址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讓我從愧疚之感中又升騰起更深沉的對馬橋先祖的敬畏之感、對這片故土的自豪之情。
離開遺址之時,我再次回望那塊石碑,試圖將其深深印刻在腦海。我慶幸夢中之鄉最終將我喚醒,慶幸這片廣袤的文明之地曾經留下過我的零星足跡,慶幸我尚有更綿長的年歲來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它的寬廣與厚度。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沈雯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八(2)班 劉佳睿
編輯:湯婧嫻
初審:岳順順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