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覆隴黃,五月人倍忙。在蚌埠市五河縣小溪鎮張巷村的農田里,10臺收割機、7臺秸稈摟草機、13臺秸稈打捆機開足馬力、晝夜輪轉,在萬畝麥田中高效作業。被打捆成圓柱形、長方體形的秸稈以日均1000噸的速度離田,通過20余輛卡車、農用車運往8個集中收儲點。原本被視作廢棄物的秸稈,如今通過“政府+企業+農戶”聯動模式實現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真正完成了“變廢為寶”的蛻變。
秸稈打捆離田。
“麥收一刻值千金,秸稈離田必須爭分奪秒!”張巷村黨支部書記錢長周介紹,今年小麥集中收割期僅15天,為確保72小時內完成秸稈打捆離田、不誤農時,鎮里提前統籌調度。一方面實施每噸補貼政策,鼓勵合作社新增高密度打捆機,使作業效率提升40%;另一方面建立“網格化包保”機制,組織20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田間,協調農機調配、運輸路線和收儲對接。
為搶抓農時,小溪鎮創新推行“收割—打捆—離田”全鏈條無縫銜接模式。“收割機剛收完麥子,打捆機立即跟進作業,3小時內就能清空一片地塊!”種糧大戶張建軍算了一筆賬,今年通過秸稈打捆離田,每畝可節省人工成本80元。目前全鎮秸稈年消化能力已突破5萬噸,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800元。
“秸稈離田快一步,秋種準備早一步!”鎮農業辦主任陳飛表示,通過集中攻堅,全鎮小麥茬口地已全部完成秸稈清理,較往年提前5天轉入玉米大豆播種階段。下一步,小溪鎮將結合智慧農業管理系統,進一步壓縮秸稈處置周期,為糧食穩產增產筑牢生態屏障。(董順風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