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星
在中國鄉村的沃土上,農業正煥發全新活力。
5月23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農業農村領域五位優秀基層代表,圍繞“穩產增產顯擔當 鄉村振興立新功”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在記者見面會現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感受到了這些來自農業農村領域的奮斗者們,正在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中國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農旅融合助農民致富
提到農旅融合發展致富,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黨總支書記劉連云講述了他身邊的故事。
劉連云介紹,農旅結合是潭頭村的特色,但一開始也沒有摸索出來?!斑@幾年為了發展,我主要做了三件事?!彼f。
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心攏起來。讓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帶群眾一起干?!皠傞_始種大棚蔬菜的時候,大棚搭好了,但是有個老表不愿意去種,怕虧本。我跟村干部和黨員開會,我說這個項目是我們自己帶頭搞起來的,我們要先把這個項目做起來,給老表打個樣?!?/p>
劉連云自己領種80畝大棚,在他的帶領下,村干部、黨員都領種了大棚蔬菜。種了一年后,老表看到黨員干部們賺錢了,也想跟著一起干。但后來大棚越來越少,他就把自己種的80畝大棚分出來給大家。經過這件事后,大家看到黨員干部是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的,對他們更加服氣了,心也聚起來了。
第二件事是找到一條產業路。富硒產業和紅色旅游產業沒有做起來之前,潭頭村也嘗試了其他路子。大家養過魚、種過草,但是都虧本了。后來,大家一起研究政策、學習經驗,去看別人怎么搞。
“我看了一下我們村里的土地,含硒量比較高,我想搞富硒產業比較有希望,所以我們把這個產業做起來了。一開始種了100多畝富硒大棚,水稻種了1000多畝,種起來以后,我把大米拿去檢測,檢測出來含硒量豐富,打響了富硒品牌,我們的蔬菜和大米都賣得比以前更貴了?!?/p>
另一個產業是紅色旅游產業。做富硒產業的時候,一個村民發現村烈士紀念塔外圍墻邊有破損。維修之后劉連云想到,村里其實有很多紅色遺址和紅色故事。他們把烈士紀念塔、紅軍長征渡口修繕好,挖掘紅色故事,打造了一條精品紅色研學路線。結合富硒小鎮,把這兩個產業做起來,現在年均接待游客超過百萬人次。“來看長征第一渡口的,都會來我們村里看一看,旅游綜合收入超過5000萬元。”
第三件事是讓老百姓得實惠。發展富硒產業的時候,劉連云就推行“黨支部+龍頭企業+農戶”模式,在村里牽線搭橋,讓企業提供種苗和技術給養殖戶,讓種植標準化、規范化,讓企業和農戶緊緊聯結在一起。他帶頭成立了潭頭旅游公司,引導農戶入股分紅,這幾年年年都舉辦分紅宴,讓群眾享受發展成果。
不僅富口袋,還要富腦袋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
江蘇省鎮江市果牧不忘農場總經理華夢麗講述了怎么帶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故事。
華夢麗初到農村的時候,當地年輕人很少,老人的年齡也偏大,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最多打零工或者在自己家門口種點菜,養幾只雞。
出于幫農民增收的考慮,農場向村民提供工作崗位,近10年時間,已累計向農民提供了400多個工作崗位。如果夫妻倆都在農場務工,一年有近10萬元的收入。
光富口袋還不行,還要富腦袋?,F在農村老人的觀念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從一開始對華夢麗的不信任、不認同,到現在打成一片,從一開始想自己的孫子孫女離開農村,到現在希望兒孫學成歸來建設農村。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也盡可能教他們很多機械化、現代化的技術,讓他們不再不科學種植、盲目種植,而是種一些附加值高的農副產品,并將其納入我們的訂單體系,實現農民創收。”華夢麗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