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原本五小時能結束的戰斗,為何拖了三天?
張靈甫不是死于對手的槍口,而是死在一場本可以速勝的計劃失誤里。
戰機只差幾個小時,卻改寫了整個戰局走向。
“拔頭將于百萬軍中”計劃
粟裕決定干一票大的,1947年5月,整編74師孤軍深入魯南,戰斗力強,裝備精,張靈甫自信能“以一當十”。
他不信共軍敢圍他,也不信他會死在深山。
粟裕信了,他要賭這一次機會,在百萬大軍中拔掉這顆國軍的頭號利刃,一縱被抽調出線,任務不是進攻,而是穿插。
路線定了,從垛莊西側繞過,插到孟良崮后面,把74師堵在山坳里。
目標只有一個,高地,只要在74師搶上去之前站住腳,就能從上往下打,把這個王牌師按在山坳里打成碎片。
葉飛拿到命令后只說了一句話:“五個小時,能打完。”
他不是夸口。他看過地形圖,看過兵力部署,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張靈甫這一步,走得太遠,退不回頭了。
74師此時孤軍深入,左右無援。
南邊是隴海鐵路線,北邊是丘陵帶,能走的路都被分兵封死,葉飛手下有15萬人,對上張靈甫3萬,兵力不成問題,關鍵只有一個:誰先上高地。
但誰也沒想到,一場遲到,讓整個計劃失了準星。
獨立師,是這場戰斗最關鍵的棋子,它不負責正面攻擊,也不負責主力防御,它是“鎖喉”的那支手,從老鼠峪穿過去,封住74師退路。
只要它按時到,張靈甫就只能困死在山坳里。
5月13日,下午一點,葉飛站在地圖前,看著表盤,他等的不是敵人動向,是獨立師的通報,可從早晨到黃昏,這支部隊沒給他任何消息。
后來有人復盤才知道,獨立師走錯了路。
原因很簡單,沒有向導,他們是外線部隊,對山區地形不熟,指北針是有的,方向也沒錯,但路是死的,地形是活的。
山里的小路不是地圖畫得出來的。
部隊走走停停,試錯、掉頭、繞圈,硬是在山里耗了一整天,等他們終于靠近老鼠峪,已經是傍晚六點多。
天色漸暗,山霧漸起,聲音全被吞掉,連通訊都斷斷續續。
葉飛收到報告,第一反應不是發火,是下令加快主力推進,因為張靈甫動了。
張靈甫怎么知道的?
5月13日下午,74師前鋒部隊已到垛莊,按原計劃,是要在這里防守的,守住垛莊高地,等友軍靠攏,再合擊華野。
但張靈甫看了一眼地圖,直接改變了計劃。
他往后退了一步,退到了孟良崮,這一步,是攻防互換的臨界點,為什么?因為他嗅到了“穿插”的味道。
他的電臺監聽到了華野調動頻繁,一縱兵力在繞行。
他判斷這是一次典型的合圍,不是正面沖突,而如果是合圍,那他現在的位置,垛莊,正好在包圍圈中央,太危險。
張靈甫選擇退守,是把一場運動戰變成了陣地戰。
他知道自己裝備強,火力猛,只要守住高地,敵人仰攻必死,華野沒有想到他會退,葉飛更沒想到,他搶在自己前面占了孟良崮。
差之毫厘,夜霧之中擦肩而過,這是一段令人后背發涼的夜行記錄。
當晚,葉飛親率部隊沿山道北進,天黑霧濃,連腳下的石頭都看不清,就在這一夜,他和張靈甫的部隊幾乎貼臉錯過。
當時山道兩側都有人影活動,雙方誤以為是自己人,沒有開火。
戰后統計,兩軍最近時相距不到三公里,如果那一夜兩軍照面,誰死誰活不好說,但最可怕的是:敵人已經站在了山上。
第二天拂曉,濃霧散去,偵察兵爬上制高點,回來一句話:“山頭是他們的。”
葉飛臉色鐵青,說不出話來,這時再攻,就是仰攻,就是打持久戰,就是血戰,五小時變成了三天。
三天血戰,仰攻高地
戰斗從山下開始,也從絕望開始,5月14日清晨,第一波進攻部隊從孟良崮北坡出發,目標是搶回高地。
敵人居高臨下,地雷、重機槍、迫擊炮一線布滿,山坡幾乎無死角。
一縱2師先打頭陣,剛剛靠近山腳,第一營就被掃倒一半人,通訊兵報告:“沖不上去。”葉飛沉默,他知道,這場戰斗再也不是“五小時”能解決的了。
搶高地,必須一層一層扒。
每扒掉一層,都是幾十上百條命,每一個山頭,都是反復易手,14日當晚,陣地上火光連天,照亮了整座山。
手榴彈像不要錢一樣往山頂甩,炮火震得山體塌方。
夜戰打了整整六個小時,山腰陣地拉鋸四次,到凌晨,才勉強逼近敵人第二道工事,張靈甫沒退。
他把部隊死死拴在高地,把最精銳的58團放在核心陣地,四面防線緊咬不放。
他知道,只要守住孟良崮一天,友軍可能就來了,但他等不到,74師沒有援軍,不,是有,但沒能來。
外圍四個整編師接到“援救74師”命令,但都被各縱隊阻擊。
魯中、魯南、濱海、華中,華野把外圍部隊死死纏住,每一個師都動了,甚至把預備隊都扔上前線,目的很簡單:拖住你,不讓你靠近。
張靈甫每天都等消息,每一次電臺響起,他都沖過去聽。
每一次,都沒等來動靜,5月15日,戰場變了,華野的攻擊開始瘋狂,整編74師已經彈藥吃緊,補給斷絕,只能靠繳獲的子彈撐火力。
敵人開始貼身近戰,往戰壕里塞炸藥包。
張靈甫下令:“不準后撤一步。”這一天,整個孟良崮成了戰場地獄,尸體堆在山腰,鮮血從溝壑里流下來。
華野拿繩子拖著炸藥沖上去,有人死在半坡,有人死在敵人腳下。
誰都沒有回頭的余地,16日拂曉,核心陣地失守,張靈甫身邊只剩衛士和幾名軍官,他穿著筆挺軍服,站在一棵枯樹下,打完了最后一梭子子彈,然后自殺。
葉飛的反思,不是勝利者的輕松
戰后總結會上,葉飛沒有慶功,他坐在一張折疊桌后,攤開地圖,指著老鼠峪口那段路線,說了一句話:“要是獨立師能早五個小時到這兒,整個戰斗,不會超過五個小時。”
底下沒人說話,他沒有回避責任。
他把獨立師迷路、地圖不清、沒有向導、情報不明,一條一條說出來,不是講教訓,是講血,這場戰斗,華野動員五個縱隊,約十五萬兵力,傷亡兩萬以上。
勝了,但不是輕松勝,每一個山頭都是堆尸體堆出來的。
粟裕也說,這不是完美的一戰,戰術思路正確,穿插也成功一半,但執行差之毫厘,結果拖到三天,代價過大。
他承認一點:這場仗暴露了后勤協同和地形掌握的薄弱。
尤其是外線部隊,對地形完全陌生,“拿下74師,是勝利,付出這么多,是代價。”張靈甫戰死,74師全軍覆沒。
國軍王牌之師從此絕跡,但華野沒人高興得起來。
這一仗贏了,卻讓他們知道,下一次再出這樣的錯,可能不是打三天,是打不下來,戰后,孟良崮山上隨處可見炸點、殘肢、彈片。
軍帽掛在樹枝上,血水滲進泥土,鐵鍬刨不開的,是打不完的尸骨。
但這不是結束,是起點,張靈甫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敗于穿插包圍,解放軍真正從這里學會的,是實戰檢驗的指揮鏈、執行力、情報調動、穿插時間差控制。
戰術不是圖紙上走的,是一小時一秒鐘推出來的。
也有人問,值不值,如果獨立師早點到,值,如果沒有濃霧那晚的“擦肩而過”,值,如果張靈甫再晚半天登頂,也值。
但歷史不講如果,只講結果,這場戰役贏了,但在勝利背后,寫著一行行:“這是差點打敗仗的勝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