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定有愿犧牲自己,前赴后繼救國救民的。
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就是這樣一群愛國之士,他們一直頂著“全國武器裝備配備最優秀之名、戰斗力最強單位”的名號,戰斗在抗戰最激烈的一線。
提起他們,國人都會豎大拇指,但他們到底有多強,大家又知之甚少。
今天,通過實際的數據去體驗一下他們的實力有多么強,更是看一看這支隊伍里的人有多么愛國。
教導總隊的時間非常短,只能明確到黃埔建立那時候,它只不過是黃埔里的教導團,人員裝備數量相對較少,在學校里擔負的也僅僅是教學任務。
雖說是學生兵,但老蔣可沒把他們當普通人,反而培育成了自己的嫡系中的嫡系。
30年代,老蔣與德的關系十分緊密,從德毛子的手中獲得了新兵器,還請來了他們教官,例如法肯威爾。
在德毛子配備以及德老師的培育之下,教導團向教導總隊轉變,其實力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以1937年為例,這時候的教導總隊已經是已經處在了巔峰時期,滿編兵力應是3萬人,實際情況在15,000~18,000之間。
武器也不見得都是德式裝備,只有少數人能拿到毛瑟步槍,其他人大多還用的是中正式或者漢陽造。
它單純以步兵為主,這一點既異于于德軍,也不同于日寇,總隊下轄3個旅,6個團。
第1團到第6團構成了教導總隊的核心,單團滿編在2500人,可真實不到2000人,配備的步槍大概在1500只到1800支。
輕機槍主要采購于捷克,用的是zb26,只能部署到每個連,但量十分有限,每單位6挺,累計54挺。
至于重機槍則是馬克沁或者是24式重機,更加稀缺,所以只推到了營級單位,每個營有6挺。
22毫米迫擊炮同樣可落到營一級單位,單營會有兩門。至于反坦克炮則是更大的作戰單位團級才能擁有的,但每團也只有2~4門而已,用的是德國造的Pak36毫米戰防炮。
這是一個團的基本配置,除了擁有六個核心團以外,教導總隊還擁有眾多的直屬單,也就是獨立作戰部隊。
例如,一個由500人的火炮營,擁有12門76毫米克虜伯山炮,4門20毫米高射炮。
工兵營、通信營大約有300~400人,主要任務是爆破、架設野戰電話。
還有一些更小的作戰單位,比如戰防炮連,會擁有6門37毫米戰防炮用于進行火力支援。
這應該是教導總隊的紙面數據了,但考慮到國軍的補給以及后勤保障,有時候很難補充武器或者彈藥,實際作戰能力還得大打折扣。
憑借這些稀缺的兵器,他們絕對算得上彼時的頂級存在,能夠成為一員,也是值得每一名士兵驕傲的。
可在現實面前,這些成績還是無法與德軍,哪怕日寇相比較。
在紫金山,與教總作戰的日軍甲種師團,16師團擁有大口徑野戰炮數十門,迫擊炮、重機槍、輕機槍更是遠遠超過我方,更不用說日軍還擁有坦克和空中支援。
淞滬會戰打響之前,教導總隊已經與日寇交過手。雙方可以說打的有來有回,真正的較量是在1937年8月的淞滬會戰當中。
這一次上海之戰教導總隊出動了第1、第3團,還有少量的獨立作戰部隊。
雖然最后淞滬戰役失敗,但教導總隊在這次作戰當中所展現出的勇氣與實力,特別是悍不畏死的作戰風格,讓日寇記憶猶新。
當然,教導總隊的損失也是慘重的。
12月的南京戰成為了教導總隊的絕唱。日軍沒給老蔣喘息的空檔,淞滬之后教導總隊立即被投入到了南京,而且是作為絕對主力使用的。
這么短的時間,教導總隊沒有得到休整,戰場上德軍武器的壞一件就少一件。所以南京保衛戰當中,教導總隊實力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但紫金山上的教導人卻沒有絲毫后退的意思,此戰教導總隊全體出動,拿著著短腿兵器將日第16師團打的潰不成軍。
無論日發動大隊、聯隊,甚至師團級的攻擊,都被教導總隊擊退。
僅憑這一點教導總隊就堪稱戰力天花板,更是用血與肉詮釋了愛國天花板。
農業國在與工業國的對抗當中吃了大虧,教導總隊也因此損失殆盡。
淞滬之后,幸存的教導總隊老人說過,他們連130多人突圍,可是最后只有十幾人活了下來。
地上的尸體既有老百姓的,也有自己弟兄們的。受限于國力與軍力,老蔣在南京之后也在沒有組建教導總隊,而是把他們打散揉到了其他部隊當中。
從此,教導總隊用自己短暫存在的時間證明了中國人的勇氣與愛國。
這是一支值得敬重與懷念的部隊,如果不是國力受限,那么他們的成績將更加耀眼。
如果你聽祖輩提到過他們的故事,或者知道更多他們的故事,不妨講出來讓我們銘記這段不應該被忘記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