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的打響,標志著全面抗戰的第二個戰場的開辟。1937年的報刊普遍稱之為“東戰場”,而平津、河北、山西等地的華北戰場則被稱為“北戰場”。
淞滬會戰以“八一三”為稱號,是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的。1937年8月的上海,沒有中國的正規軍駐扎,原來“一·二八”淞滬抗戰停戰后,規定中方在上海只駐扎有保安團,而日軍卻有海軍陸戰隊盤踞在中國的領士上。
國民黨政府在一·二八戰役后的中日停戰協定中,已經把安亭經太倉到太倉西北長江江岸七丫口一線劃為停戰線,并秘密承認在停戰線以東,不再進駐陸軍部隊,淞滬一帶不得有防御設施,吳淞炮臺破壞后不得重修。而日本在上海虹口、楊樹浦駐有海軍陸戰隊約3000人,其陸軍隨時可在黃浦江岸及長江沿岸登陸。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能不先在內地重要有利地帶設置防御陣地再密圖在上海附近部署兵力,防止日軍入侵。
8月12日,中國正規軍秘密進入上海,準備先發制敵,一舉把盤踞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驅逐出中國的領土。但是,8月13日這樣的突然攻勢卻沒有如期發起。
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時的中方主帥張治中統率的全軍,也就在這晚從蘇州、無錫一帶出動向上海挺進,十二日的清早就占領了上海。上海的居民清早從夢里醒來,看見遍地都是國軍,驚喜交集,都問:從哪里來的?為什么這樣神速?這是由于中方事先控制了火車、汽車,所以能夠于一夜功夫便占領了上海預定陣地,并定于八月十三日拂曉以前,將中方軍防攻擊部隊對虹口楊樹浦敵根據地攻擊準備完畢。但突然奉到南京蔣介石電話:不得進攻。張治中飛急電告:‘我軍業已展開完成,攻擊準備也已完畢。’但蔣介石回電還是:不得進攻。因此十三日拂曉攻擊不得不停止。張治中預定十三日拂曉攻擊,本想以一個掃蕩的態勢,乘敵措手不及之時,一舉將敵主力擊潰,把上海一次整個拿下。但現在失此良機,似乎是太可惜了!據說是這樣:這個時候,在上海各國外交團為避免在上海作戰,建議南京政府,改上海為不設防城市種自由口岸。這一個建議文件,大概是十一日發出,十二日到達外交部的。南京政府不免猶豫了一下,故忽然命令部隊不得進攻。這一個情形,張治中覺著軍隊的進攻因此展到十四日午后三時才開始。實際上八月十三日歡方并未開戰,是兩軍對壘,步哨上有些接觸戰斗,正式的開戰是在八月十四日。
8月13日的接觸戰斗,時任上海市市長的俞鴻鉤8月13日當天致電南京方面(抬頭是“軍事委員會鉤鑒、軍政部何部長勛鑒”):
“今晨九時十五分,北區日陸戰隊水兵一小隊沖入橫濱路東寶興路地段,向我隊伍射擊。經我部隊沉著應戰,二十分鐘后,戰事旋停止。俞鴻鈞立即通知‘路透’‘美聯’及其他通訊社,飛電各國聲明日本首先啟釁,違背不先攻擊之諾言矣。”
這第一次戰斗,是日軍海軍陸戰隊和中國的保安團之間進行的。時任上海市保安總團長的吉章簡,回憶這這場小規模戰斗是:
“八月十三日,在上午九點十五分的時候,日本海軍陸戰隊一小隊,化裝浪人,由天通庵車站附近的司令部經橫濱橋,跨越淞滬鐵路軌道,沖到寶山路與寶興路交叉之處,向上海市保安總團騷擾,總團的兵士朝天放槍,予以鎮壓,浪人實彈還擊。”
日方的記錄里是這么描述:“八月十三日上午九點半左右,北四川路和北停車場中間的閘北日本人住宅附近,日軍陸戰隊遭到便衣隊機關槍掃射”。從日方留下的歷史記錄上,可以看到這一帶的日軍之前已構筑好工事,擺出了作戰的架勢。中方記錄日軍先開槍的時間是9時15分,日方記錄受到射擊的時間是9時30分。
8月13日當天,張治中發給蔣介石和何應欽的一份機密電報里,轉述他常領的八十八師的報告,提到了上午這一次小規模戰斗:“今晨日軍于橫濱橋、寶山橋附近,向我便衣行人射擊,經我守兵還擊數槍,現已停止。”這份電報里同時提到了上午的第二次戰斗:“又據另報,我士兵到商務印書館查看,適有日軍已先在彼警戒,因致小沖突,現日兵已撤回。”日方記錄里也有與之互證的內容:“十點半左右,在橫濱路和寶山路的交習
八月十三日,國軍開始進入本總團預設之主陣地,預設主陣地位于北站沿宋公園路、彭浦至江灣之線,本部即以所屬之全部兵力向前推進,占領福星路、廣東街、虬江支路、寶興路、八字橋、愛國女校、水電路及獅子林、寶山炮臺之線,以掩護國軍確實進入陣地,就準備攻擊位置。此時,國軍戰斗警戒部隊曾經接觸日軍,互作搜索偵察之戰斗。”在路口,商務印書館的中國軍人對日方哨兵隊進行機槍射擊。”
當時,中國正規軍進入保安團的預設陣地,保安團的兵力向前推進,以掩護正規軍。就在這個時候,與日軍部隊發生過“搜索偵察之戰斗”。
8月13日下午4時30分許,八字橋一帶處在交戰之中雖然前哨戰打響了,但是,此時的張治中受到南京方面不得進攻的軍令限制,當天上午只好“囑仍應鎮靜避免小部沖突”。
中國軍隊在8月13日上午的小規模戰斗中受到重重限制,因而未能擊斃日軍。但是,當天的前哨戰并沒有結束,反而在下午愈演愈烈。張治中在隨后發給蔣介石和何應欽的機密電報里再次轉述八十八師的報告:“據孫師長電話報稱:我在八字橋做工,被日軍射擊妨礙,繼用小炮對我射擊,我乃以迫擊炮還擊。”日方的記錄里則污蔑八字橋一帶的中國軍隊先發起炮擊:“下午四時五十四分,八字橋方面的中國軍隊,突然在西八字橋、陽濟路橋、柳營路橋進行爆破,用山炮和野炮進行了正式攻擊。”日軍隨后發布“全軍進行戰斗配置,嚴格警戒”的命令。傍晚,張治中接到了其部下八十七師師長王敬久的電話報告。他在發給南京的電報里記錄:“頃據王師長電話報稱:午后六時許,敵以坦克車及步兵向我軍工路、虬江橋攻擊,同時敵艦向市中心地區連續射擊。本師仍抱定敵來攻就還擊,敵不來攻,就做工事等語。”“八字橋仍有激烈槍聲,其附近房舍被敵彈著甚多”。
南京方面隨后的電令部署是:“(一)令張司令官明拂曉攻擊。(二)令空軍明日出動轟炸,令海軍封鎖江陰。(三)令五十七師派一團附炮兵一營進至浦東,對浦西之匯山碼頭、公大紗廠射擊。”
雖然訂下8月14日拂曉發起正式攻擊,但8月13日下午圍繞著天通庵、八字橋,中日兩軍持續展開了交戰。晚上8時許,中國軍隊使用15厘米口徑的榴彈炮對日軍進行攻擊。炮彈落在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附近。
日軍資料記載,8時30分,這一帶的天通庵路道口哨所里有2名日軍士兵在用沙袋構筑工事的時候,被突然襲來的炮彈擊斃。8月13日晚上8時30分,士兵中嶼三郎于天通庵路道口哨所附近的戰斗中,被15厘米口徑榴彈炮炸裂的彈片傷及左胸等多處,因出血過多最終斃命。新田留夫于8月13日晚上8時30分于天通庵路道口哨所附近的戰斗中,被15厘米口徑榴彈炮炸裂的彈片擊中左側弟胸部和右側腹部等多處,負重傷而死。
當時的淞滬戰場上,中國軍隊里的15厘米口徑重榴彈炮團是從蘇州無錫一帶剛趕到的炮兵第8團,團長是邵存誠。南京方面的部署里,有“五十七師派一團附炮兵一營進至浦東,對浦西之匯山碼頭、公大紗廠射擊”的軍令,并且沒有寫“明日(14日)",從字面上看是13日當晚即開始為了拂曉的進攻而預先炮擊。幾乎同一時刻,緊靠著八字橋的柳營路上有1名日軍河本升被炮彈擊中,8月13日晚8時30分,他偵查柳營路情況時,被中國軍隊的從后方陣地發出的猛烈炮火攻擊擊中,全身數處負重傷而斃命。
8月13日的首戰戰績里,日軍被擊斃的即是這3名士兵。且全部是后方炮兵的戰績。8月13日一線作戰部隊確實被“不得進攻”的軍令束縛了手腳。
次日的拂曉步兵開始發起攻擊,局面隨之改觀。從8時14日凌晨5時30分開始,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附近的粵東中學、軍工路等地,連續有日軍士兵被槍彈擊斃。中國的步兵部隊已正式進攻了。而中國空軍于8月14日上午投入“東戰場”,也初獲戰果—日軍陸戰隊士兵長嶺儀之于8月14日上午11時在中國軍隊的空襲中全身被炸碎。至些轟轟烈烈的“八一三”淞滬會戰,也在這激烈戰斗中拉開戰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