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4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兩個女孩望著被炮火毀壞的房屋。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 李 珂 孫力舟
克什米爾地區的形勢牽動南亞地緣政治格局。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內部,各路政治勢力和派別的矛盾沖突同樣激烈。1989年至今,印度在其實際控制區實行軍事管制,印控克什米爾的自治權逐步縮小,不僅招致當地民眾的不滿,還在印度文化界催生了一系列極具爭議性的作品。今年4月下旬的襲擊,更是為局勢火上澆油。
印度是如何控制克什米爾的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雙雙獨立,昔日的克什米爾土邦被部分納入印度的控制下。1953年,時任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領導人卡蘭·辛格發動政變,推翻民選總理謝赫·阿卜杜拉,將后者投入監獄。1971年,印度政府頒布《印度憲法》第26條修正案,廢除了所有土邦的官方象征,包括頭銜、特權和報酬(私人財產)。卡蘭·辛格正是印度政府負責此事的聯邦內閣部長,他以放棄克什米爾自治權為籌碼,換來了自己的平步青云,后來升任印度駐美國大使。
到20世紀70年代末,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民主化水平仍然較低,民眾表達不滿的非暴力渠道受限,導致武裝抵抗組織的支持率上升。1987年,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舉行的選舉中,“穆斯林聯合陣線”獲得了31%的選票,卻只拿到了4個席位。一些地方豪強認為選舉存在舞弊,紛紛揭竿而起。次年7月,一系列針對印度政府的示威、罷工和襲擊,標志著查謨和克什米爾叛亂全面爆發。
反叛和彈壓持續數十年
時間來到1989年,查謨和克什米爾地方武裝組織對印度官員及其合作者的暗殺愈演愈烈。大概6個月間,有超過100名印度官員被殺,當地行政和情報機構一度陷入癱瘓。當年12月,時任查謨-克什米爾地區內政部長穆夫提·穆罕默德·賽義德的女兒遭綁架,為換取她的自由,印度當局不得不釋放4名武裝分子。這起事件在整個克什米爾谷地引發了民眾的大規模慶祝。隨后,賈格莫漢·馬洛特拉被任命為查謨和克什米爾地方行政首長,他推行強硬政策,致使克什米爾的地方自治權進一步縮小。
1990年1月21日至23日,在“克什米爾解放陣線”領導下,克什米爾谷地爆發了大規模抗議示威。為應對高度緊張的局勢,印度政府出動了邊防安全部隊和中央后備警察部隊的準軍事力量。然而,印度軍警很快發現,自己面對的挑戰者往往不是全副武裝的叛亂分子,而是投擲石塊的當地民眾。為穩定局勢,1990年9月,印度的《武裝部隊特別權力法案》在克什米爾地區生效,賦予武裝部隊無需拘捕令即可處決和逮捕嫌疑人的權力,因此面臨侵犯人權、缺乏監督等批評。這個飽受爭議的法案,也曾在印度東北部謀求獨立的那加蘭邦等地實施。
這一時期,在“克什米爾解放陣線”的影響下,大量激進組織如“猛虎組織”“人民聯盟”“伊斯蘭黨”等紛紛涌現,成規模的武器彈藥被走私進來。印度方面則借機宣稱,克什米爾的武裝叛亂組織大多來自巴基斯坦,并不斷加強搜查和彈壓。當時坊間盛傳,印度安全部隊導致數千名克什米爾居民失蹤,而印方始終否認掌握了相關信息或拘留了相關人員。有人權活動家估計,克什米爾地區的失蹤人數超過8000名;迄今為止發現的2730具尸體中,有574具尸體被確認為失蹤的當地人。
爭議影片揭開“殺人執照”的真相
提到克什米爾問題,就不能不提2014年上映的印度電影《海德爾》。該片在印度國內和國際上獲得多個獎項,以1995年克什米爾沖突為背景,對印度在克什米爾的軍事占領進行了揭露和抨擊。片中特別提到,《武裝部隊特別權力法案》的縮寫“AFSPA”在希伯來語中剛好是“厚顏無恥”的意思。
影片的主人公海德爾是一名大學生,在沖突最激烈的時候回到克什米爾,尋找失蹤的父親。調查真相的過程中,海德爾遇到了許多失蹤者的家屬,這些失蹤者多因違反當局的宵禁政策而被抓捕,生死不明。海德爾隨后發現,當醫生的父親因救治武裝分子,已經被印軍殺害,住宅也被炸毀。影片最后,海德爾的叔叔帶領印度軍警前來搜捕,他的母親則懷抱炸彈,自爆身亡……
《海德爾》借鑒了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的故事結構,將其搬到了現代印度的背景下。作為這部電影的編劇之一,作家巴沙拉特·皮爾出生在一個克什米爾穆斯林家庭,其父曾在印控克什米爾政府任職。在個人回憶錄《宵禁之夜》中,皮爾講述了他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歷:武裝分子不顧村民的懇求,襲擊了村莊附近的印軍車隊,趕在印軍實施報復前,皮爾一家倉皇逃離故鄉;幾年后,皮爾的父親遭人陷害,最終成為恐怖襲擊的犧牲品。《宵禁之夜》的后半部分記錄了作者對克什米爾當地人的采訪,很多人并非武裝分子,僅因違反宵禁政策或與印度軍警發生矛盾便被逮捕。印度當局的粗暴管理方式又給武裝組織提供了口實,讓后者煽動不滿情緒。
皮爾于2006年移居美國,在《紐約時報》擔任編輯。他出版《宵禁之夜》后曾向印度人發表公開信,稱《武裝部隊特別權力法案》為“殺人執照”。
《宵禁之夜》和《海德爾》大獲成功,表明印度國內和國際社會普遍不滿印控克什米爾當局的行為,對受害者持同情態度。但是,在《海德爾》結尾,制片方安排主角母親充當“人肉炸彈”的劇情,同樣引發了廣泛爭議,加上主角母親這個角色由寶萊塢著名女演員塔布扮演,進一步激發了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不滿。隨著克什米爾局勢持續惡化,到2023年,查謨和克什米爾地方當局已將《宵禁之夜》從當地的大學閱讀書目中移除。新德里和印控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的教育顧問主張,這類“抵抗文學”會在學生中催生“分裂主義的心態、抱負和敘事”。
克什米爾居民不滿高壓政策
在寶萊塢以外的現實世界,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局勢更加波譎云詭。印度及其盟友不斷指責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向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武裝組織提供支持。巴基斯坦官方強調,他們提供的所有支持都限于“道義和外交”層面。據不完全統計,在印控克什米爾活躍的武裝團體至少有22個,訴求各不相同:一些武裝組織要求該地區完全獨立,另一些則尋求加入巴基斯坦;一些是反對巴基斯坦當局的國際恐怖組織,還有一些更類似地方部族武裝。
關注南亞的美國學者保羅·卡普爾認為,“克什米爾民眾的不滿,主要源于印度中央政府長期的管理不善和瀆職……并非巴基斯坦的產物。當然,巴基斯坦積極利用了克什米爾居民的不滿情緒。”
根據印度官方數據,截至2017年3月,約有4.1萬人在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暴力沖突中死亡,其中包括1.4萬名平民、5000名安全人員和2.2萬名武裝分子,大多數死亡事件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2004年以后,暴力事件一度呈現下降趨勢,但自2019年以來又有所抬頭。
這些統計沒有納入宵禁等一系列嚴厲政策間接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一位來自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留學生曾告訴筆者,宵禁給當地民眾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甚至造成夜間突發疾病的患者無法及時送醫,釀成了很多本可避免的悲劇。
移民問題或引發更嚴重沖突
2019年,曾領導武裝叛亂的“克什米爾解放陣線”宣告瓦解,印度隨即取消了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將該地區劃分為兩個聯邦屬地。此后,印控克什米爾地方當局向大批不符合資格的人發放居住許可,允許他們在爭議地區購買土地和工作。2021年4月10日,印度財政部長透露,過去兩年內,已有8.3萬人根據新規獲得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居住資格。
有分析指出,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政策與其在錫金的先例如出一轍,即通過遷入大量移民,改變當地的種族和宗教結構,逐漸實現實質性管理。正是大量外來移民的涌入,激化了克什米爾當地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成為2025年4月襲擊的導火索之一。
歷史上,克什米爾曾經生活著一群被稱為“潘迪特人”的印度教徒,屬婆羅門種姓,鼎盛時期約有14萬至20萬人。然而,上世紀90年代,大部分潘迪特人被武裝分子趕出克什米爾。根據查謨和克什米爾地方政府的報告,1989年至2004年間,該地區共有219名潘迪特人被殺害,印度當局將類似的行為稱為“種族清洗”。印度政府無力保護平民免受自身軍隊和武裝分子的侵害,進一步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支持。
印度2019年取消克什米爾地區本就有限的自治權后,強化了對當地的準軍事化管理。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稱,克什米爾是世界上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印度在此永久駐扎約50萬名軍警。今年5月,印度軍隊在新一輪印巴沖突中遭受打擊,克什米爾地區的民族矛盾有進一步激化的風險,為未來增添了變數。未來幾年,外來移民在克什米爾的安全風險依然很高,可能像潘迪特人一樣淪為印控克什米爾當局的“擋箭牌”。只要印度政府不改變嚴酷的統治政策,克什米爾人就不會停止各種形式的反抗。
(作者李珂是新疆社科院助理研究員,作者孫力舟是鍵睿智庫高級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