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5年3月,泰國空軍基地上空,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七架殲-10表演機劃破長空,為世界獻上了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飛行盛宴。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當之無愧的“爭氣機”,殲-10系列優異的表現再次彰顯了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殲-10這一傳奇戰機的起點,始于中國航空人的那份赤誠擔當。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航空工業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彼時國?剛剛打開,中國航空?震驚地發現:我們與世界航空水平的差距已不??個代際。
當時,美蘇兩大軍事強國戰機研制發展迅猛,競相推出新型戰機。美國F-15“鷹”式戰機已經服役十余年,并且進行了第一次改進升級,蘇聯的米格-29和蘇-27也相繼投產。此時的中國,必須要迎頭趕上!
1981年的寒冬,一份關于研制新一代殲擊機的建議被提交至中央。報告指出,必須要研制新一代殲擊機,預計初期投資5億元人民幣。盡管這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筆巨款,中央仍果斷批復:同意。
1982年2月,第一次新型殲擊機方案討論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領導和航空界的專家141人,參與此次方案的論證。
當時,遠在貴州的航空專家宋文驄接到航空部的電話,讓他到北京參加評審會,幫忙參謀、完善設計方案。
謝品 時任殲-10飛機副總設計師:
開會前一天,航空部飛機局的局長就問我們有沒有方案,要有方案的話也可以說一說。
第二天,拿著連夜趕制出來的幾張明膠片,宋文驄和團隊走進了會場。憑借多年的積累,宋文驄堅持從傳統飛機設計布局的思維里跳出來,用15分鐘贏得了兩個月后再次匯報的機會。
1982年4月,第二次新型殲擊機方案論證會如期召開。宋文驄代表611所進行方案匯報。
為了使方案更有說服力,他們用有機玻璃制作了一個飛機模型。當模型被放在投影儀上的那一刻,幕布上光影流轉,宛如一架未來戰機破云而出。
經過7天激辯,部分參會者認為鴨式布局更先進,而部分航空專家則擔心靜不安定設計風險過大。第二次會議依然懸而未決。
謝品 時任殲-10飛機副總設計師:
一般來說,鴨式布局就是把飛機的水平尾翼給挪到前面去了,后面沒尾巴了。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如果采用靜不安定的電傳操縱系統,那是絕配。當時我們通過計算,大概能提升20%左右的操縱性能。缺點就是難度大,電傳飛控搞靜不安定是很危險的。
為了解決航空專家提出的風險問題,宋文驄團隊決定用數據說話。他們硬是把三年要做的風洞試驗,用一年時間全部完成了!
1986年,殲-10項目正式立項,宋文驄被任命為總設計師。為了比肩當時的世界先進戰機,宋文驄帶領研制團隊決定把殲-10飛機的新成品占比提高到遠超國際同行水平。
在宋文驄的帶領下,殲-10研制進程穩步推進,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際局勢的變化讓殲-10的研制蒙上了一層陰影。
張學峰 軍事專家:
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軍事斗爭準備非常迫切,對先進戰斗機的需求非常大。為了解決部隊的急需,我們引進了一些戰斗機,比如蘇-27,后期又引進了它的生產線,這耗資也是巨大的,那么勢必引發擔憂,會不會擠占殲-10的研制經費?我們之前的努力可能會付諸東流,研制隊伍也可能因此而解散,所以當時引發了很大的擔憂。
面對這種情況,宋文驄堅定地回應,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研制出完全屬于我們自己的飛機。
經過數千個日日夜夜,上百家單位、數十萬人的共同努力,1997年,第一架殲-10飛機完成總裝。
1998年3月23日,殲-10原型機01架在成都溫江機場被緩緩拉出廠房,為即將到來的首飛做準備。這是殲-10戰機自總裝完成以來首次被推出機庫。
工作人員都選擇坐在牽引車上,唯有總工程師薛熾壽獨自一人步行兩千米,默默陪伴著飛機走到起飛線。他的步伐沉穩而堅定,就像一個父親送孩子去參加人生最重要的考試,眼神中流露著對首飛時刻的期待。一機一人兩個背影,盛滿殲-10飛機騰飛的希望,無比震撼。
在跑道的另一邊,有一個人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就是殲-10首飛的試飛員雷強。
雷強能否駕駛殲-10順利首飛,不僅決定這個型號飛機的命運,同時也是中國航空工業能否跨越時代的象征。
下午2點41分,隨著“開車”指令下達,殲-10發動機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飛機緩緩滑動,逐漸加速,隨后沖向天空。
按照計劃,殲-10完成繞場三圈的飛行后便可以返回,但雷強又主動請纓再飛一圈。20分鐘之后,雷強在空中完成了所有的預定動作。這一刻,他知道幾代航空人最期待的時刻就要來了!飛機在空中減速,調整狀態,對準跑道,準備著陸。
殲-10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這驚心動魄的20分鐘,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自主研制新型殲擊機的國家。
現場的人們激動地起身歡呼,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第一個沖上去,緊緊擁抱雷強。這位頭發花白的68歲老人,眼睛里噙著淚水。
那一天,現場的所有人都是哭了笑,笑了又哭。為了這20分鐘,為了這架戰機,他們從黑發到白發。宋文驄難掩激動地說:“從這天起,殲-10首飛的3月23日,就是我的生日!”
首飛成功后,戰機還需要試飛,改進完善后才能列裝部隊。大量的試飛課目中,有一個課目至關重要,那就是“低空大表速”——測試飛機在低空的速度極限,檢驗飛機結構的極限強度。
張學峰 軍事專家:
飛機在作戰過程中往往采取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方式。飛機能不能在低空、超低空飛出應有的速度,有沒有相應的飛行品質,就要通過“低空大表速”來進行檢驗。這個試飛對于實戰是非常有意義的。
2003年11月,殲-10飛機執行“低空大表速”試飛任務。承擔這次任務的是時年42歲的試飛員李中華。
李中華駕駛戰機達到設計時速1450千米,達到了顫振臨界點,如果速度再快點,飛機就有空中解體的可能,而李中華需要在這個速度上連續飛行20秒。
李中華 英雄試飛員:
一旦出現危險的情況,可能的后果就是機毀人亡。當時這種狀態,我是要克服心理的壓力,然后判斷飛機的狀態。
計時結束時,試驗機速度已經超過了設計速度,達到1453千米每小時,經受住了考驗。
張學峰 軍事專家:
這些數據實際上就是戰機的“安全密碼”。交付部隊之后,飛行員可以依據這些數據制定相關的戰術、戰法。
2004年,殲-10飛機成建制列裝部隊。
2008年珠海航展,殲-10飛機首次在世人面前進行飛行表演。
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殲-10飛機編隊飛臨慶典現場上空。這一年,79歲的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張學峰 軍事專家:
殲-10研制成功之后,大幅拉近了和航空強國的戰斗機性能水平的差距,培養了我們戰斗機的研發隊伍,健全了我們研制的相關機制,讓我們的制造、研制、試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為后續戰斗機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在祖國的藍天上,殲-10飛機早已是人們熟悉的明星。殲-10的身影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國聯合演訓中,與外軍戰機同臺競技、相互切磋。
2022年,巴基斯坦從中國引進的殲-10CE戰機首次亮相,引起了高度關注。殲-10CE不僅是中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結晶,更在實戰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從最初的殲-10原型機橫空出世,到如今殲-10C實現完全自主化,殲-10系列各改進型號通過持續迭代優化,不僅在戰機研制技術上取得了突破發展,更標志著中國軍機自主研發體系已經邁向成熟。
殲-10的意義已經遠超一架戰機本身,它是中國航空工業從“仿制跟隨”到“自主創新”的分水嶺。殲-10飛機如同一座里程碑,永遠銘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沖破技術壁壘的沖天志氣。
中國戰鷹正以深情的展翅,護衛和平的天空!
來源:北晚在線
(歡迎加小編微信號:gtc6000;QQ群:603094810;資料都存在QQ群文件夾中)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本公眾號原創或網絡轉載,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跟我們聯系!轉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