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琛
2019年4月15日,天和公司的地下室,一把違規電焊的大火,吞噬了10條生命。
火星子是山東的,失火者是現場的。但最后那口巨大的責任之鍋,卻吭哧吭哧,一路向北,精準降落在了千里之外的:
遼寧朝陽。
一家叫光達化工的民企,莫名其妙就成了主犯。
扎根朝陽三十年,老板白松泉,帶著一幫穿白大褂的,煉“冰河冷媒”。
這玩意兒,工業上的紅牛,從零下130℃到零上350℃,都能讓機器精神抖擻。
研發人員宋喆,沈陽工業大學應用化學碩士。
2012年,他沒去北上廣擠獨木橋,一頭扎回老家朝陽,進了光達搞研發。
2013年初雪那天,他搗鼓出了:
第一代環境友好型鹽水緩蝕劑。
那是他職業生涯的開門紅。
他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精心研制的高科技產品,有一天,會變成一口砸向自己的天外飛鍋。
濟南大火之后:
國務院安委會掛牌督辦。
責任追查,雷厲風行。
施工單位違規操作,這是明面上的。
但山東警方的目光,顯然看得更遠。
他們用上了:
遠洋捕撈的變體,遠洋捕鍋。
目標:遼寧朝陽,光達化工。
理由?那起火的“LMZ冷媒增效劑”,是光達賣的:
買家失火,殃及賣家,邏輯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宋喆,一個純粹的技術男。壓根沒參與這批產品的任何生產銷售環節。甚至連天和公司這筆訂單,他都不知道。
但山東警察故事里,不需要這么多鋪墊。
跨省而來,直接把人從遼寧請到了濟南。
他想不通,這演的是哪一出?
研發不參與銷售,這是行業慣例啊。
他在濟南市第二看守所被關了13天。
監視居住,被安排在天和公司的員工宿舍。
24小時,兩個陌生壯漢,貼身保護。
鍋既然捕來了,就得上灶臺。
濟南的司法廚房,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烹飪技法。
第一道大菜,罪名連連看。
宋喆和光達的罪名,像玩俄羅斯方塊一樣。
一開始是重大責任事故罪。
到了檢察院,Duang!變成了非法經營罪。
到了2024年,眼看要上菜了。
罪名又Duang的一下,變回了重大責任事故罪。
這司法程序堪比翻烙餅:
正反都得來一遍。
檢察官大概是覺得還是原汁原味的好。
第二道佐料,零添加省級專業意見。
事故調查:
遼寧省應急廳應山東省之邀,派了倆專家全程指導。
專家們也是耿直Boy,提了兩條核心意見:
光達不應與直接責任單位等同追責,因為沒有直接法律因果關系。
對光達人員以重大責任事故罪追責,法律依據不足。
有理有據,白紙黑字,紅頭文件。
結果呢?
山東的最終調查報告里,這些意見像水蒸氣一樣消失了:
可能外地專家在山東上不了桌吧。
遼寧應急廳還專門發函,證明光達生產銷售LMZ冷媒增效劑不涉及非法經營,光達是合法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
到了濟南公訴人楊勇檢察官嘴里,這份省級主管機關的權威復函沒有事實依據,不具有法律效力。
好家伙,這口氣,比文件本身還有效力:
法律條文的最終解釋權,原來在檢察官這里。
第三味猛料,上級指示一刀切。
光達的安全部長張野(化名),2019年還是配合調查的證人。
六年間,一直在朝陽安分守己地工作生活。
2025年4月,事故過去整整六年,訴訟時效都快長毛了。
突然,張野成了網絡通緝的犯罪嫌疑人,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
這案子,按規定,追訴時效很可能在2024年4月15日就到期了。
法律的保質期,山東看來也是可以有科技和狠活的。
張野主動去濟南說明情況,想把冤屈說清楚:
直接被刑拘。
律師拿著法律條文去檢察院掰扯追訴時效的問題。
檢察院工作人員的回應,堪稱年度金句,可以直接刻在功德碑上:
不要和我談法律問題。
還有下半句,更加振聾發聵:
我得服從上面說的話。
一錘定音,這覺悟,高山仰止。
2025年5月,趙春閣、宋喆的案子再次開庭。
法院安排了個袖珍法庭,旁聽席號稱已滿。被告家屬每人限3個,還得提前報備身份證。想去旁聽的公民、媒體,統統被請到休息室。
法院說,優先保障兩個公司的旁聽權。
光達和齊魯制藥(天和的關聯方)。
齊魯制藥的人員,有些還在證人名單里,法律規定:
證人不得旁聽。
審判長又改口,說,齊魯制藥5月12日就申請了25人旁聽。
可法院5月12日前,壓根就沒發排期公告。
齊魯制藥是開了天眼,還是有:
內部消息。
審判長再再改口,齊魯制藥是看了“光達公司發布的公告”才知道的:
這堪比量子糾纏,咱一般人也理解不來相對論。
現場律師發現,旁聽席原本四排64座,被優化成了三排36座。幾名法警還犧牲了站崗的機會,坐在了旁聽席上維持秩序。
被告家屬說,里面那些優先旁聽的齊魯制藥員工:
睡倒了一大片。
外面真正想聽審的進不去,里面占著茅坑的在夢周公。
辯護律師就管轄權異議,有理有據講了4個小時。
公訴人念了段法律條文,算是回應了。
審判長駁回異議,總共用了2分鐘:
效率值得全國法院學習推廣。
一口好鍋,鍋底的用料至關重要。這口從天而降的責任之鍋,其鍋底料就是那場濟南大火的真相。
山東方面的調查報告,言之鑿鑿:
LMZ冷媒增效劑燃燒,釋放氮氧化物,導致人員中毒死亡。
還給出了精確的化學計算:48袋,1200公斤,能釋放713公斤氮氧化物,濃度超標N倍。
聽起來,無懈可擊。
但支撐這個結論的客觀證據呢?
通通都沒有。
尸檢報告?
對不起,10名死者:
一個都沒進行尸檢。
第一時間全部火化。
家屬拿到的死亡證明上,死因一欄,兩個大字:
不詳。
現場空氣中氮氧化物的檢測報告?
也沒有。
反倒是那12名受傷人員的原始病歷里。
有5個人的記錄中,明確寫著:
乙二醇中毒或乙二醇吸入體征。
乙二醇,是這些病歷中唯一被明確提及的具體中毒化學物質名稱。
巧了不是,天和公司那個出事的地下室,冷媒槽設備長期滲漏乙二醇。
這事兒,調查報告里,一個字都沒提:
大概是不想讓重要的細節干擾了遠洋捕鍋的主題思想。
天和公司事后還倒打一耙,說光達化工沒告知產品危害,沒提供安全技術說明書。
他們是按一般化學品來管理LMZ冷媒增效劑的。
可笑的是,天和公司自己在一年前制定的《安全事故應急方案》里,早就把“除垢劑、阻垢劑”(LMZ冷媒增效劑的品類名)列入了“主要危險化學品”名錄:
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光達化工的銷售合同上,更是用紅筆手寫著醒目的警示,本品按易燃化工產品運輸、貯存及使用。
產品說明書、企業標準,也都有明確的安全提示。
可惜,這些白紙黑字,在法庭上,似乎都沒有那份理論計算出來的氮氧化物濃度有說服力,看來:
躬行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紙上。
六年時間,彈指一揮間。
光達化工,這家曾經的科技新星,硬生生被烹制成了一道等待最終審判的大菜。
員工身陷囹圄,企業經營慘淡,瀕臨崩潰。
他們給全國的法律專家學者寫求助信,字字泣血,句句含冤:
我們不求特權,只求清白;我們不怕爭議,只怕法律失守。
家屬們則化身網絡戰士,在各大平臺悲憤陳詞,記錄這場荒誕離奇的跨省追責記。
他們在文中,不忘感謝家鄉遼寧各級政府的關懷與支持。
也由衷贊嘆遼寧領導護航營商環境的決心與魄力:
這話里有話,懂的都懂。
那頂非法經營罪的帽子,像幽靈一樣,還在光達化工頭上盤旋。
負責此案的董家派出所石警官說,這案子能不能撤,得:
經由上級研判。
又是上級。
在這個案子里,上級仿佛一個無所不能的幕后推手,調動著所有看得見和看不見的資源。
宋喆,那個曾經夢想用化學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如今,還在等待法庭的最終裁決。
他曾發誓,這輩子再也不來濟南。但命運,似乎特別喜歡跟他開這種:
跨省玩笑。
這桌橫跨千里的司法盛宴,菜品是遼寧的民企,掌勺的是山東的權力:
山東警方遠洋捕鍋,濟南失火遼寧有罪。
這道名菜,最終會喂飽誰的貪婪,又會噎住誰的良心?
法槌落下之前,一切,都還是個未知數。
但那口從山東“遠洋捕來”的鍋,已經實實在在地壓在了遼寧這家民企的身上。
宋喆,那個曾經夢想用化學改變工業史的年輕人,還在等待法庭的最終宣判。張野,那個六年前還是證人的安全部長,如今身陷囹圄,為一句法律明文規定的過了追訴時效而奔走呼號,卻只換來一句輕飄飄的:
我得服從上面說的話。
他們的清白,在某些強大的邏輯和神秘的指示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不堪一擊。
這桌橫跨千里的司法盛宴,食材是遼寧的民企,灶臺設在山東:
遠洋捕鍋,遼寧民企被山東端上了桌。
這道精心烹制了六年的大菜,最終會喂飽誰的肚子,又會噎著誰的喉嚨?
有人說,市場經濟,講的是契約精神,是法治規則。但在這場遠洋捕鍋的大戲里,我們看到的,更像是一場:
權力尋租和地方博弈的矛盾。
當省級主管機關的專業意見被斥為“沒有法律效力”,當頂級法律專家的論證如同廢紙一張,當檢察院的人公然宣稱“不要和我談法律問題”,這法槌,究竟是為誰而敲?
所謂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是不是也分東南西北,看人下菜碟?
光達的六年渡劫,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下一個被遠洋捕鍋,又會是誰?下一個被端上桌的,又會是哪家不幸的企業?
有人將兢兢業業的科研人員、恪盡職守的管理干部,辦成階下囚,也將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做成可隨意揉捏的面團,想怎么解釋就怎么解釋:
這世道,有時候講究的不是邏輯,是結局。
在這場橫跨千里的案件里,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神操作和潛規則。唯一稀缺的,似乎只有那個叫“公正”的東西。
而對于某些“被選中”的企業和個人來說,他們的結局,可能從那口鍋被精準捕撈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寫好了劇本,只等演員請就位,配合演出。
至于觀眾信不信,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導演滿意。
寫于2025年5月2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