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東陽的青山綠水間,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鎮,如今成了全球影視產業的焦點。
從幾間仿古建筑起步,到成為擁有30余個實景拍攝基地、130個高標準攝影棚的“東方好萊塢”,
這里不僅孕育了無數影視作品,更在資本與文化的交織中,書寫了一個縣域經濟逆襲的樣本。
橫店影視城的故事,就像一部現實版的“造夢傳奇”。
1996年,橫店集團為拍攝電影《鴉片戰爭》斥資建造了第一個影視基地“廣州街”,并大膽宣布對所有劇組免費開放。
這一打破行業常規的決策,最初被視為“賠本買賣”,卻意外成為橫店崛起的起點。
免費政策迅速吸引了大量劇組入駐,從《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到《長津湖》,超過2600個劇組在這里完成拍攝,橫店逐漸成為亞洲最大的實景拍攝基地。
免費模式的底氣,源于橫店集團對“全產業鏈”的布局。
從道具租賃、群眾演員到后期制作,橫店構建了一條覆蓋影視生產全流程的服務鏈。
比如“車馬道具大王”史清學,從1998年帶著幾匹馬創業,如今已擁有100多匹馬和300輛老爺車,服務過上千個劇組。
這種“以服務養基地”的模式,讓橫店在免費開放中找到了盈利的突破口。
在橫店,每天有近100個劇組同時開工,群演需求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橫漂”。
目前,橫店注冊群眾演員超10萬人,長期居住的“橫漂”演員達7600多人,他們中有懷揣明星夢的年輕人,也有靠演戲謀生的普通人。
為了規范行業,橫店還成立了演員公會,提供培訓和管理,甚至推出“演員信用評價系統”,讓“橫漂”生態更加專業化。
硬件方面的投入同樣驚人。
橫店累計投資數百億元,建成秦王宮、明清宮苑等30多個實景基地,以及130個攝影棚,其中29個高科技數字化攝影棚配備了虛擬拍攝技術。
演員站在LED環幕前,背景可一鍵切換為都市街景或雪山荒漠,制作成本和時間節省近50%。
這種“向科技要效益”的策略,讓橫店從傳統實景拍攝轉向數字化工業化,成為大片的誕生地。
橫店的野心不止于影視。
2024年,橫店影視城年接待游客突破180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占總營收超40%,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增長18%。
景區里,游客可以穿上漢服與“李清照”對詩,或參與沉浸式演藝秀《走進電影》,化身劇中角色逛遍景區。
這種“影視+旅游”的融合,讓橫店從拍攝基地升級為文旅目的地。
橫店資本市場的布局更為深遠。
橫店集團旗下擁有橫店影視、英洛華等5家上市公司,2024年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營收增長430倍,稅收增長342倍,入區企業數量翻了75倍。
盡管行業競爭加劇,但是橫店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延伸產業鏈。
例如聯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建立智能交互實驗室,引入愛奇藝、優酷的虛擬拍攝項目。
通過在前沿領域的不斷投入,持續鞏固技術壁壘,使自己始終立于行業領先位置。
橫店的成功,離不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的獨特模式。
政府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對中小劇組提供補貼,單劇組最高可達500萬元。
同時,政策嚴控行業亂象,例如2024年出臺新規要求所有微短劇備案審核,清退低質內容。
這種“放水養魚”與“精準調控”的結合,既激發了市場活力,又避免了野蠻生長。
地方政府還將影視與城市品牌綁定。
東陽市以橫店為核心規劃了18平方公里的航空產業園,發展低空旅游和影視包機業務,進一步打通“影視+交通+旅游”的鏈條。
2023年,橫店鎮GDP突破300億元,居民人均年收入達6.5萬元,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橫店的故事,本質是一場關于“文化資源資本化”的實驗。
它證明,即便是一個缺乏先天優勢的小鎮,也能通過產業鏈整合、技術創新和政策賦能,在全球文化產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但挑戰同樣存在:短劇市場的泡沫化、投流成本高企、數據不透明等問題,仍困擾著中小從業者。
數字化浪潮下,橫店能否持續引領技術變革,將決定其能否從“中國好萊塢”晉級為“全球影視創新中心”。
或許,橫店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它建造了多少宮殿或賺了多少錢,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當文化遇見資本,當傳統遇見科技,一個地方的故事可以變成世界的傳奇。
編輯:小可
作者: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