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又創下4月份的歷史新高,219萬輛的銷量,10.7%的增幅,包括2-4月每月的批發增幅都出現了不錯的同期增長,處于歷史高位。
按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前期的行業庫存調整周期進入尾聲,以及政策啟動帶來市場信心的有效恢復,還包括出口市場的增速改善。
雖然各大廠商的市場表現有好有壞,但隨著頭部企業對市場和行業的帶動能力加強,整體市場繼續走高,即便很卷,盼頭也還是有的。
縱觀汽車廠商主流的前30強,自主品牌依舊是最強的火車頭。而且4月份隨著上汽通用五菱在入門級純電市場的爆發,其單月增幅高達43.5%,直接進入到車企前五的位置,推動了中國品牌拿下了市場頭部TOP 5的全部席位,這確實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
而從前五強的單月市場表現來看,相互之間的差距挺大,比亞迪依舊是“一超”,比第二名的吉利多出14萬輛的銷量,短時間內這種格局難以被改變。不過從同比來看,吉利的勢頭明顯猛于比亞迪,雖然追不上,但是隨著比亞迪難以再沖擊40萬-50萬輛的月銷量,這個差距是在逐步縮小的。
吉利對奇瑞的領先也在拉大,4月份吉利23.4萬輛的銷量比奇瑞多出4.2萬輛,且奇瑞的增幅跌破2位數,核心原因主要是奇瑞的腹背受敵,國內市場新能源起勢較慢,而在國際市場,比亞迪的強攻,對奇瑞帶去了很大影響。
長安雖然進了前五,但掉隊稍微有點明顯,4月銷量還出現了5.3%的同比下降。核心原因依舊是長安的新能源沒有太大起色,且燃油車市場的份額被對手蠶食。啟源系列4月份只有1.2萬輛,同比下滑了26%,而燃油車引力系列,4月份也跌了16.8%。前4個月,長安汽車同比增幅只有1.4%了,如果不改變這種現狀,長安今年的增長就會出現問題。
十強的后五位,南北大眾還在其中,北大眾4月份單月銷量跌到10萬輛以下,單月跌幅在15%,這確實比較罕見,不過其依舊是合資車企的領頭羊。
長城單月8.2萬輛,增幅在7.7%,和單盤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其1-4月還有6.2%的跌幅,需要盡快轉正。上汽大眾還未脫離下行趨勢,同比雙降,壓力不小。
隨著特斯拉的讓位,上汽乘用車以6.7萬輛的成績闖進前十強,讓原本十強中中國品牌就占據了7個席位,這種現象并不多見,而且短期內也不可能會有更多的中國品牌上位了,核心就要看上汽乘用車如何去鞏固這種地位。
至于特斯拉跌破前十強這事兒,確實一方面受到了國產新能源車的阻礙,另一方面就要看后續特斯拉如何通過價格和權益的優化去追趕了。但對于還有一部分倚重出口的特斯來說,保持6萬-8萬輛的穩態,且在大小月范圍內波動,也是其一貫的風格。
在11~20位中,零跑增長很快,已經進入第十五位了,反超了小鵬和理想。而小鵬的增幅高達237%,在品牌平均售價拉低之后,這個增幅也是一定的,就看后續怎么做好品牌和銷量的持續建設。理想的3.3萬輛雖然增幅也不錯,超過了30%,但3萬多輛的水平已經不是理想最高月銷5萬輛的巔峰了,更多成熟企業大型旗艦SUV的加入,對理想在高端市場的影響很大。
再來看看前4個月的車企排名,位次變化不大,且基本上也是年度排行榜的一個縮影。和4月份不一樣的是,一汽-大眾依舊在第五的位置,但上汽通用五菱的增幅很高;特斯拉依舊在第十的位置,不過特斯拉18.3%的跌幅在過往也是較為罕見的。南北豐田的表現雖然不及南北大眾,但是在同期對比上,豐田的銷量還是穩住的,這一點比較難得。而在前15強中,華晨寶馬和東風日產的跌幅相對較高,都超過了20%,情況稍顯嚴峻。
從各大系別來看,自主車企4月在頭部車企的崛起和僅4家車企下滑的優良表現中,又實現了進一步升級。單月銷量達到153萬輛,4個月累計銷量達到580萬輛,同比增幅超過20%。單月份額也罕見突破了70%,達到70.2%,推動前4個月累計市場份額達到68.6%,市占率繼續攀升。
雖然新勢力造車勢頭和輿論都很猛,但其實他們在市場中的地位還不算太高。自主車企前10強中,8~10位才是新勢力的自留地,前7強都是傳統的大廠,且單月銷量達到10萬輛級及以上的也只有5家車企。而論單月銷量突破萬輛的,僅有19家車企,且新勢力也僅有5家。
合資板塊的份額還在持續下滑,德系4月份單月銷量僅有26.8萬輛,同比下降11.4%。單月份額跌至12.3%,這個數據比前4個月累計13.6%的份額還低,德系今年要想保住15%的市場份額應該會比較難。
日系的情況比德系還難,受東風日產跌出前15強,本田全面跌出20強的影響,日系4月份的單月銷量已經跌破20萬輛,同比繼續下滑11.9%。前4個月的累計銷量也僅有82.2萬輛,同比下滑達到14%。
而份額上,日系4月份的單月份額已經跌破9%,僅為8.9%,前4個月的份額跌破10%,為9.7%。按照目前日系車在新能源市場還未取得初步成效的結果,一直保持在10%以下的份額將是日系的大概率事件,就看后續這幾家日系車企的新能源崛起速度如何了。
美系的情況則更加糟糕,特別是少了特斯拉這個支柱性車企之后,美系車的份額朝著5%的界限滑去。如今隨著小米YU7的發布,形成了國產新能源對特斯拉正式正面的PK,而SU7+YU7也將成為Model 3(參數丨圖片)和Model Y最直接的對手。
除了江鈴福特在領睿的銷量增長中實現了美系唯一正增長,拉動美系車4月份的跌幅僅為6.8%外,長安福特和上汽通用的下滑,依舊給美系整體的市場下行帶去壓力,捍衛5%的市場份額,將是美系車接下來長期要做的事。
隨著更多新產品的投放市場,即便市場增勢還不錯,但競爭加劇,價格下探,消費者既要、又要、還要,每家車企和每個系別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貼身肉搏,刺刀拼殺,然而這可能是中國車市接下來的新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