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22日,英國與毛里求斯正式簽署查戈斯群島主權移交協議。這筆早在冷戰時期就寫入“地緣游戲”劇本的交易,最終塵埃落定。根據協議,英國將查戈斯群島的主權象征性移交毛里求斯,但對群島最大島嶼迪戈加西亞島的控制權依舊“穩在英美手中”,續租期限99年,租金高達每年9000萬英鎊。
從紙面上看,這是殖民歷史的終結,是去殖民化最后一里路的“勝利標本”。但在現實地緣政治圖景中,這更像是一場新時期的“戰略再租借”,一個以“主權交換”為包裝的多方妥協,或者說,英美重構全球戰略支點的隱秘棋子。
查戈斯群島為何重要?一句話:它是美軍在印度洋“唯一”的軍事基地所在,是英國殖民遺產中“最后的硬釘子”,是華盛頓在東西兩洋之間延伸全球部署鏈條的中樞。從地圖上看,這串位于馬爾代夫和毛里求斯之間的群島,距離霍爾木茲海峽4600公里,距離馬六甲海峽2000公里,距離非洲東海岸不到2000公里。換句話說,這里是亞歐非海上航線的“鎖鑰節點”,更是美軍在印太戰略的隱形橋頭堡。
島上建有功能完備的機場、雷達監測中心、預置彈藥庫、反潛作戰系統和全球衛星通信中繼站,可供B-2、B-52等戰略轟炸機起降,是美國開展遠程打擊、??章摵献鲬鹋c電子偵察的重要平臺。即便對外強調“打擊恐怖主義”,但所有人都清楚:查戈斯島鏈的“軍事基因”從未改變,唯一改變的只是其政治包裝與利益表述方式。
此次協議的達成背后,表面是“和平交接”,實則涉及多重拉扯。一方面,是英國國內的法律與政治危機在上演。22日凌晨2點25分,英國高等法院一度緊急叫停協議,法官朱利安·古斯發布禁令,要求外交部不得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一禁令由查戈斯島裔的英國籍居民發起,他們憤怒地指出:自己被排除在談判過程之外,這不僅是政治程序缺失,更是人權被踩踏。部分原住民律師團隊表示,政府草率簽署協定,是對幾十年驅逐史的又一次否定,是用“金錢和軍權”遮蓋歷史罪責。
但短短幾個小時后,另一位法官馬丁·張伯倫推翻禁令,稱拖延將“嚴重損害英國國家利益”。最終,英國政府在議會休會前的“最后窗口期”,完成了線上簽署。這場司法與行政、輿情與國家安全的對撞,被外界形容為“21世紀最典型的后殖民妥協樣本”。
另一方面,是美國的直接介入與主導。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第一時間發聲明,盛贊協議“歷史性”,并明確表示:此舉將確保迪戈加西亞基地在有效期內“全面運作”。這段話背后的潛臺詞再清楚不過:所謂“主權移交”,實為軍事繼續占用下的法律修飾,美英“聯合管理”的實質根基絲毫未動。
回顧歷史,查戈斯群島的悲劇始于1965年,在毛里求斯即將獲得獨立前夕,英國強行將該群島劃出國土范圍,另設“英屬印度洋領地”。一年后,英國將迪戈加西亞島租借給美國,作為冷戰時期遏制蘇聯的“海上支點”,并從1971年起強制驅逐島上超過1500名原住民,使之淪為“無家可歸者”。
當時的美英密約甚至明確標明:該軍事基地將與核武部署相關聯。美國在冷戰后期的所有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大規模空襲任務中,都曾依靠迪戈加西亞作為“起飛平臺”。
近年來,隨著中美在印太競爭加劇,該基地更是被視為“抗衡中國潛艇通向印度洋的第一道鎖鏈”。英國自然清楚,查戈斯不僅是戰略要地,更是其殘余“全球影響力”的象征。問題是,它的“使用權”來自于強權主導,始終缺乏國際合法性。
早在2019年,聯合國國際法院已裁定英國應盡快將查戈斯群島歸還毛里求斯,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投票支持毛方主張。在法律與道義的雙重壓力下,英國選擇以“協議”方式達成名義歸還、實質控制的折中方案,看似退讓,實則固守。
而這筆交易的最大輸家,仍是島民。他們沒有重返家園的權利,仍被禁止在迪戈加西亞重新定居。所謂“4000萬英鎊信托基金”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軟性封口費”。原住民用失語換來了政治秀場上的體面數字,卻沒換來哪怕一塊可耕種的土地。
美英聯合軍事基地雖以“反恐、穩定、合作”為旗號,但對很多全球南方國家而言,它是壓在印度洋心臟上的“西方鐵靴”,是殖民主義在21世紀的延長線。如今的續租協定,看似精致而冷靜,實則暴露出西方國家在“價值觀”與“戰略利益”之間選擇的本質邏輯,凡屬己用者,皆可豁免原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