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穿越未來·愛——致永恒之友楊雪蘭音樂會”將在上音歌劇院舉行。
本場音樂會是為了紀念楊雪蘭女士而精心策劃的,由廖昌永擔任總策劃,譚盾擔任指揮,胡雪樺擔任導演。音樂會以“天、地、人”為核心概念,集結了編導黃豆豆、女高音歌唱家黃英、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男高音歌唱家李毅、小提琴演奏家朱丹、作曲家龔天鵬,以及來自紐約巴德音樂學院的鋼琴家弗蘭克·科利斯和紐約打擊樂團等藝術家及藝術團體,通過精心編排的曲目和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展現音樂跨越時空的力量與永恒之美。
楊雪蘭是誰?她與音樂有著怎樣的淵源?
楊雪蘭1935年生于上海。其母是嚴幼韻,生父楊光泩是著名外交官,曾任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繼父則是近代中國杰出外交家顧維鈞。
楊雪蘭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史上第一位華裔副總裁,也是美國首批華裔女性高管,曾推動通用汽車在上海投資設立合資企業。
雖為企業家,她卻始終致力于藝術文化交流。因為熱愛音樂,她傾力扶持過不少藝術團體與新銳藝術家,曾幫助推動了譚盾、廖昌永、郎朗、黃豆豆、和慧、黃英、沈洋等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2015年她獲得上海市政府頒發的“白玉蘭紀念獎”。
楊雪蘭、周小燕與廖昌永致力于文化傳播交流,業界如何回憶她?
音樂會上,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將演唱兩首藝術歌曲,以追憶楊雪蘭女士非凡的一生。趙元任的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以細膩的情感,勾勒出對愛與思念的永恒追求;由陸在易作曲并引用北宋詩人蘇軾詩作的藝術歌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則展現了中國古典詩詞與西方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的完美結合。鋼琴藝術指導由鋼琴家孫穎迪擔任。
安可曲則是作曲家譚盾改編自巴赫“C大調前奏曲”的作品《生日快樂》,樂曲將六首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同樂隊相聯結,在致敬永恒之友楊雪蘭的同時,也為觀眾帶來一場關于愛、自然與未來的音樂盛典。譚盾回憶,自己每次有重要的創作總會想起問問楊雪蘭,“無論是香港回歸、奧運會、世博會,她跟我聊過最多的還是作曲。”
“我總覺得,楊雪蘭女士好像還在我們身邊。”2020年譚盾《慈悲頌》演出時,楊雪蘭因身體原因不能到場觀演,但特意給他打了電話問候。“她問過我,哪一天她要是走了,我們還會不會聚在一起,繼續致力于藝術文化交流?她就是這樣一個永遠著眼于未來的人,紀念她的最好方式,就是繼承她的事業,繼續為文化交流貢獻創作熱情。”
1997年香港回歸盛典音樂會,作曲家譚盾、楊雪蘭、大提琴家馬友友
音樂會上的不少作品都展現了愛與關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上篇“大地的奉獻”和譚盾迷你歌劇《九色鹿》分別從原始儀式和東方神話的角度,展現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和平的向往。
“大地的奉獻”由上海歌舞團藝術總監黃豆豆攜手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的舞者們,展現“生老病死”的周而復始,最終以生命的高潮震撼人心。《九色鹿》則由女高音歌唱家黃英一人分飾多角,與鋼琴家弗蘭克·科利斯和紐約打擊樂團共同將譚盾筆下的自然世界、人類、動物、植物等元素演繹得栩栩如生,生動傳神。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上海歌舞團一直期待有機會和世界級的藝術團體合作交流。當年楊雪蘭女士就是在最初階段促成我們走出國門,與世界一流的舞蹈團同臺獻藝的人。她也幫助我們獲得了像譚盾這樣的世界級藝術家不少音樂作品版權的使用,為我們的舞蹈創作提供了很大助力。”黃豆豆回憶道。
此外,楊雪蘭還促成了“舞向未來”項目,致力于挖掘和扶持舞蹈學子。幾個月前,黃豆豆在上海歌舞團練功房里發現了幾位當年參加“舞向未來”的孩子,如今他們即將成為職業舞者,這也令黃豆豆感慨不已>
上海大劇院首任藝術總監錢世錦還記得,早在上海大劇院落成前后,楊雪蘭就表達過提供資金贊助的意愿。
尤其后來在2003年非典時期,許多已經簽訂的演出合同被迫取消,上海大劇院因此遭遇困境。楊雪蘭當時向他提議舉辦上海國際藝術周,并促成鋼琴家郎朗等活躍在世界舞臺的知名中國藝術家來滬演出。
“對我們來說,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雪中送炭的幫忙,這是我永生難忘的。”
音樂中流動的不僅是音符,更是文明對話的密碼;舞臺燈光照亮的不僅是藝術家,更是跨越太平洋的文化橋梁。真正的紀念不在緬懷過去,而在以創造延續永恒。這或許正是“穿越未來·愛”最深刻的演繹——通過藝術,讓愛獲得穿越時空的永恒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