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8日,鋼琴家郎朗與國家大劇院聯手打造的“郎朗藝術周”將以“一院三址”的全景式布局,在六天時間內為觀眾呈現兩場協奏音樂會,一場獨奏音樂會,和一場鋼琴大師課。5月23日,在密集的排練間隙,郎朗接受了媒體采訪。從藝術周的策劃初衷到AI技術對音樂行業的沖擊,從個人藝術探索到中國音樂新勢力的崛起,他真誠地分享了自己對古典音樂的觀察和思考。
“希望藝術周能為古典音樂市場注入新的靈感”
作為國家大劇院的“老朋友”,郎朗與這座藝術殿堂的緣分可追溯至2007年首屆新年音樂會。17年間,雙方攜手共同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此次以“藝術周”形式展開的深度合作,在郎朗看來是“水到渠成的創新”。
“這次藝術周最特別的地方,是充分利用了國家大劇院三個演出場館的特性。”郎朗解釋道。從北京藝術中心的協奏音樂會,到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的大師課,再到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獨奏音樂會收官,這種空間上的延展恰似古典音樂多樣性的具象化呈現。5月23日、25日,郎朗將在指揮家呂嘉帶領下攜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與圣-桑《G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值得關注的是,這也是郎朗首次在中國現場演奏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全曲。
“我們特別研究了這次的風格,不是德國啤酒,也不是羅宋湯,而是要法國的鵝肝和香檳。”郎朗用通俗幽默的語言解釋了此次協奏音樂會的曲目,“法國音樂里的虛實相生,和東方美學有天然共鳴。排練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法式浪漫的感覺,相信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藝術周的藝術普及項目同樣體現著郎朗的初心。5月24日,郎朗將現身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舉辦本年度的鋼琴大師課。屆時,四位從全國選拔出的小琴童將分別登臺演奏舒伯特、海頓、圣-桑及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現在學琴孩子的熱情跟幾年前比會稍微有一些下滑,原因可能有很多,因此,藝術周我想多做一些普及的項目。” 郎朗認為,藝術能給人們帶來很多樂趣,“彈鋼琴還可以發揮孩子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專注力。因此希望我們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不要給孩子增加太多不必要的壓力,而是將它變成一種樂趣。希望藝術周能讓大家真正體驗到藝術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5月28日晚,郎朗將回歸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以鋼琴獨奏音樂會為藝術周收官。郎朗表示,此次風格迥異的音樂活動是對自己藝術生涯的階段性總結,更是一次向公眾發出的誠摯邀約,“古典音樂市場需要大家的支持和熱愛,希望此次藝術周能點燃大家對古典音樂的熱情,給古典音樂的市場注入一些新的靈感。”
“AI是來更好地幫助我們,而不是代替音樂家的”
“我希望 AI發展稍微慢一點。”如今人工智能已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音樂領域AI的應用也非常廣泛。作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鋼琴家,郎朗顯然已經感受到了AI對音樂領域的沖擊,但他認為,目前AI可以模仿一些作曲的曲式,也可以模仿流行音樂的節奏、電聲,但如果想要真正做出非常杰出的電影或者音樂,目前還無法完成,但郎朗也表達了對AI到來的擔憂,如果說在不久的將來,自己沒有錄過某些作品,卻被AI模仿自己的處理方式體現出來,“那我們就沒有機會了。”
而對于如今一些學校開設AI鋼琴課,由AI輔助學生練習鋼琴,郎朗認為這是好事。在他看來,“AI如果用來發展教育,幫助我們變得更好,那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但如果它發展得太快,把大家的飯碗都搶了,那就很危險了,以后人類去干什么呢?我希望藝術是不能用AI來代替的,AI能幫助我們學得更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音樂,而不是代替音樂家。”
AI的到來并沒有阻擋郎朗的腳步,他的計劃清單中有很多新項目在推進,談及自己未來的計劃,郎朗表示:“現在有一些計劃還沒辦法透露,但對我來說,只嘗試一種類型的音樂可能會有些單一,我會在不同時期去嘗試一些新的風格,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希望自己的藝術道路能走得更開闊。”
“希望涌現更多年輕音樂家,讓世界看到我們”
對于下一代的培養,郎朗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談及年輕的演奏家如何在掌握西方技巧的同時,如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個人風格,郎朗認為,中國的青年演奏家非常細膩含蓄,但是容易缺乏個性化的表達,因此他每次在教小朋友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作品的風格和精神,再考慮如何將中國人細膩的表達和含蓄的處理方式與西方作曲家的風格和精神結合在一起。郎朗表示,在這方面,自己特別佩服鋼琴家傅聰,“我特別喜歡傅聰大師,他總是能找到不同文化的相通之處,比如他會用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來形容莫扎特,還用孔夫子的理論和馬勒結合起來,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這需要對中國文化非常了解。”
今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等重要的國際鋼琴賽事上,中國選手的參賽表現尤為亮眼:克萊本30位正賽選手中有7人來自中國,創該賽歷史新高;肖賽決賽名單更是出現32位中國面孔,以近乎總人數的半數之多拔得頭籌。看到年輕一代鋼琴家的優異表現,讓郎朗難掩興奮,“我有預感,中國選手會有更好的成績出來。”
在郎朗看來,國家大劇院、德意志留聲機中國(DG中國)等平臺都在為中國音樂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而郎朗也觀察到了,近年來的各類活動中,中國有一批年輕一代的優秀鋼琴家正脫穎而出,逐漸被大家看到。“我希望能多涌現出一些年輕的音樂家,讓他們有機會站在舞臺上讓世界看到。這對于古典音樂市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希望未來,中國鋼琴藝術在世界舞臺上能夠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