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yward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3月29日發生的小米SU7標準版高速事故,距離小米15周年戰略新品發布會召開時已經過去整整54天了。
除了4月初雷軍和小米公司發布的一則公告外,小米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談論過這件事故。
至于5月15日網上流出的雷軍內部講話,嚴格來說也不算回應,或者小米也不會想把它當回應,因為實在太爛了。
實際上過去大部分致命的重大新能源車事故,基本都沒有下文,這次小米SU7的事故大概率也是如此。
但看完昨晚的小米YU7發布會,我發現原來小米把“回應”放在發布會上了。
智駕減配背大鍋
這里我們先快速回顧一下3月29日的小米SU7事故。
3月29日夜間,三名年輕女性駕駛小米SU7在高速的施工路段行駛,不幸撞上路邊的水泥墩導致車輛起火死亡。
雖然直到現在事故都沒有定性(也可能永遠不會有),但大部分媒體都認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車主誤判了小米SU7標準版智駕功能的邊界,高估了智駕的能力。
車主會產生這樣的誤判,和當時車企主流的營銷策略有莫大關系。
事發之前,小米正在大力宣傳自家的「端到端」智駕。「端到端」(End-to-End),是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自動駕駛技術范式,簡單來說,它理論上反應更快、判斷更加精準,使用場景更加廣泛,同時擁有更強的規避風險能力。
此外,小米也多次宣傳自己的車子已經達到了“智駕第一陣營”。
但小米沒有說清楚的是,不僅「端到端」是Pro和Max版本這些搭載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雙英偉達Orin X智駕芯片等智駕硬件的專屬,而且從媒體的評測來看小米的端到端智駕本身也遠沒有達到“第一陣營”的水平。
那在宣傳智駕時總無意“被帶飛”SU7標準版,是什么水平?
單顆Orin芯片,算力只有84TOPS;全車依賴純視覺方案,只有基礎的高速領航功能。哪怕在空曠的高速路上打開NOA功能也絲毫沒有分神的寬裕,更別說是事故發生當晚昏暗的環境下了。
正是如此,才會有那么多媒體批評小米不該在能影響安全的配置上減配。
隨后相關部門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整頓智駕宣傳,相當于從官方層面承認了過去企業在智駕領域的一系列宣傳、營銷是有問題的。
雖然沒有明說,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動作因小米而起。那在小米YU7發布會上,小米的回應是什么?
求生欲
在發布會結束后,不少網友都有一種感覺:這場發布會的觀感比較一般, “疊甲” 太多了。
特別是作為重頭戲的YU7,盡管事前已經知道不發布價格、不開啟小定,但看下來還是顯得過于平淡了。
首先,介紹小米Civi5 Pro冰美式的新配色時,雷軍居然專門提到“產品經理提醒不能過度營銷”,感覺是真被挖孔機蓋事件整怕了(希望是真怕了)。
然后我們再看看小米YU7。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雷軍居然在一個不發布價格、不開啟小定的發布會上,詳細介紹了小米YU7系列的具體配置,特別是主被動安全部分。
2023小米SU7的技術發布會,總共三個小時,也就講了電機、電池、大壓鑄、車子設計、空間、性能等參數層面的內容;介紹率先亮相的標準版和Max版時,只對幾個關鍵參數一筆帶過。
而在小米YU7里,畫風就不一樣了。
技術相關的參數反而是講得比較少的,電機、電池都近乎一筆帶過;反而是小米主動列出了YU7有三款主要型號:標準版、Pro、Max版(有了SU7的前車之鑒是個人都能猜到),并且重點強調了眾多涉及安全的配置都是“全系標配”。
特別是之前被詬病安全、智駕配置減配太多的標準版,在YU7也迎來了全面的加強。
相比SU7標準版,YU7擁有了比Pro Max更大容量的電池,標配了最新的英偉達Thor智駕芯片、700 TOPS算力、激光雷達和4D毫米波雷達,還有連續阻尼可變減震器。
心照不宣,這幾乎就是SU7標準版上存在的“主動安全”、“智駕能力”不足的補齊。
小米好像終于明白了,只靠純屬覺方案確實是不合時宜了,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的確可以更好地識別路況,特別是在大霧、光線不足的天氣里。從硬件配置角度來看,天花板更高。
安全,絕對是YU7發布環節的關鍵詞,有媒體統計,雷軍總共強調了11次。
YU7有“四重制動安全機制”、“更安全的制動性能”,“50項被動安全性能開發測試”......全系標配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英偉達Thor-U,更清晰的攝像頭等,最終的目的還是讓“駕駛更安全”。
此外基本無關安全但能提升整車技術力的800V架構也是全系標配了。
在經歷了鋪天蓋地的安全質疑后,在YU7的搶先預覽發布會上小米選擇打出「安全」牌作為回應。
而面對大家質疑的“減配”問題,雷軍的回應是:相比上一款車,只要是和安全相關的,我們“全系標配”。
小米這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了?
請注意,雖然網上有一種觀點是小米的高階智駕(功能、硬件)是329車禍后才決定全系標配的,結合發布會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確實更符合邏輯,但我還是覺得這些配置升級大概率在規劃之初就定好的。
實際上,SU7標準版和Pro版從產品力來說,就和更早發布的同價位的競品存在差距,決勝負的地方無非是雷軍的IP和車輛的外觀,2025年SU7系列這套“刀法”定位已經過時了。
到了走量的SUV賽道,要和model Y競爭,肯定需要全面提高全系的產品力,至少車輛的配置要達到甚至超越同級別競品的水平。
2025年還有哪家新能源車企在20萬以上的車型中,沒有全系標配高階輔助駕駛的能力?小鵬15-20萬級別的新款G6都已經實現智駕功能的統一了。
但是,小米YU7“選擇性展示”的功能里,安全相關的占比極高,就很可能受到了329事故的影響。
不止可以參考同樣作為搶先預覽的2023年小米技術發布會,小米SU7 Ultra的正式發布上,也是將最后定價和具體配置捆綁到一起公布。
配置和價格的反差,能在最大限度凸顯產品的性價比,刺激大家沖動消費。
現在核心配置基本都全系標配,“誠意”那么足,但沒有開放小定,做給誰看?除了大家在社交平臺上歡呼一聲“牛X” 之外,兩個月之后再開正式發布會,這種全系標配的震撼感早已經差不多忘光了。
所以,小米選擇在這時候說這些,本質是對輿論的一種回應,是喂給米粉的一顆“定心丸”。小米也知道最近一段時間是至暗時刻,沒有容錯空間了。
之所以路人會覺得這場發布會的觀感很差,就是因為它更像是一種面對輿論的“交作業”,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要說發布會有什么營銷之外的價值,可能是這次發布會之后,小米SU7這種在“不同SKU中縮水主動安全配置”的做法,應該會成為絕唱,至少20萬以上的車智駕功能全系標配會徹底成為行業共識。
客觀來說,以后的消費者是有福了。只是看到小米YU7標準版這么高的配置,除非賣得非常貴,否則只有SU7標準版車主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米車的“最后短板”
發布會中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小米的確“聽勸”,推出了「高階駕駛培訓」。
一直有一種論調,說“小米汽車的最大短板是車主”,現在看來雷軍可能也認同。
高階駕駛培訓要價只要1999元,并且前10000名小米車主免費,價格比之前要價9999元的「小米汽車精英駕駛培訓」便宜了不少,覆蓋面也廣了很多。
沒辦法,為了營銷,為了突出“速度”、“操控”這個和友商不同的屬性,還是得表現產品加速、圈速等性能向的產品細節。
但根據媒體的調研,小米的車主又剛好以26-35歲青中年居多,他們是最血氣方剛、管不住腳的時候。
對此雷軍不是沒有想過對策,比如在小米汽車精英駕駛培訓,但應該價格太貴(9999元),時間又只有一天,覆蓋面太窄。
那限制馬力呢?早前有人把小米SU7 Ultra發生多起事故和它的馬力太大聯系到一起,小米一度想把車子的馬力從1500匹限制到900匹,車主通過某些特定條件后才能解鎖,但這個做法已經被證明是一招蠢棋,以小米連夜車撤包、滑跪道歉收場。
而這個1999元的“小米駕校青春版”,算是相比之下更可行的辦法,通過簡單的賽道訓練、速度控制訓練、金卡納練習,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米車車主的控車能力,減少事故的發生。
只不過這個項目不僅要花錢,還要花費不少的時間來參與;如果有意學習駕駛技能的,本身也不太可能是亂開車的鬼火少年,實際效果尚不明確。
這項措施更像是小米的“免責聲明”:我都這樣了,他們還是亂開車,我能怎么樣呢?
電動車時代,大馬力過于廉價,如何讓電車司機們控制好右腳,確實是一個所有新能源車企都需要思考的課題。
司機濫用的智駕就更不用說了。
亡羊補牢
更加豐富的全系標配也好,駕駛培訓也好,在出現了3月這樣的惡性交通事故后,小米YU7的發布會,成為了小米展示求生欲的大型表演,當然這些操作對小米來說都是“不得不做”的。
無論是朋友圈還是社交媒體甚至是小米車主群,都可以明顯感知到度發布會的討論、熱度顯著低于去年的小米SU7發布會,甚至還不如SU7 Ultra,小米受到輿情的影響,比我們想象中的都大。
不過好在,小米還沒到滿盤皆輸的時候,玄戒O1扛住了媒體的評測,YU7的大爆也是板上釘釘。如果是真英雄,那還請大俠重新來過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