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導讀
2025年5月17日,在第四屆上??萍紓鞑ゴ髸摹爸髦即髸鄙希?strong>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曾小勤以《科技傳播的未來之維 以融合之力共創未來》為題作主旨報告。其中不少觀點被媒體廣泛關注和報道,例如:
在高校中從事科研是一場“拓荒”,而從事科普工作,則更像是“育林”。
“科技傳播不是在‘配合’科研,而是在‘重塑’科研;不是‘附庸’于教育,而是‘領跑’未來教育的方式。”
“我們種下怎樣的科學故事,就決定了十年、二十年后,是否會成長出一代真正‘與祖國同向同行’的科學家?!?/p>
本文整理了該報告的詳細內容,與讀者共享。
2024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下文簡稱《科普法》)提到,“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我長期從事科研工作,在與科研共進的道路上,深刻感受到科學之美令人嘆服,科學之善觸動人心。這種對科學內在價值的深刻體悟,讓我愈發意識到傳播科技的重要:它不僅是傳播知識的火種,更是在點燃一個民族創新的信仰與理想。
我的科研生涯是從一粒微小的材料“種子”開始的
鎂,是宇宙中豐度極高的元素之一,也是最難馴服的金屬之一。我研究的是先進鎂合金的智能設計,這是一種輕量化、強韌化、綠色化的理想材料。
每當我向青少年講述如何用算法預測一個尚未誕生的材料時,他們眼中的光讓我意識到,科技傳播不是科研之外的事情,而是科研之中的深情。
科技傳播的本質是與未來人才共鳴
在高校中做科研是“拓荒”,做科普是“育林”。傳播什么樣的科技創新故事,就會影響什么樣的拔尖人才。
若傳播的是錢學森“航空救國、科技報國”的故事,培育出來的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大地”的新時代青年。
若傳播的是黃旭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堅守,培育出來的就是胸懷“國之大者”的科技工作者。
若傳播的是王振義提出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的創舉,吸引來的就是關愛人民生命健康的醫學守護者。
科技傳播不是“淺嘗”,而是用來“深植”的,它植根的是民族的價值觀,是青年的世界觀,是未來的創新觀。我們“種下”怎樣的科學故事,就決定了十年、二十年后是否會成長出一代真正“與祖國同向同行”的科學家。
科普的四維坐標:前沿-主戰場-需求-健康
新修訂的《科普法》提出,“開展科普應當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更是科技工作者的時代使命。我認為這正構成高校做好科技傳播的四維坐標。
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我們做科普不能只為發表,更要向著“啟發”前行。要用人民聽得懂的語言講人民關心的問題,比如: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院士參與科普微電影,不僅講述材料如何合成,更展示材料如何改善生活。
科學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是應該“俯身傾聽”。
-前沿-
科技前沿是創新的源頭??萍紓鞑ケ仨毭嫦蚴澜缈萍记把兀盐杖蚩萍及l展的關鍵脈動。
真正的科技傳播不應該停留在知識搬運層面,而是要做科學思維的播種機。我們既講量子計算的突破性,也談其物理極限;既展示ChatGPT的創造力,也剖析其算法偏見。
傳播科技的前沿,才能真正喚起青年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沖動。
在上海交通大學(下文簡稱上海交大)氫科學科普基地,丁文江院士團隊用《神奇的氫科學》,向孩子們解釋綠氫技術如何破解能源困局。這種將復雜科學原理轉化為通俗表達的傳播方式,能讓前沿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主戰場-
經濟主戰場是現實關切。
科技傳播要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推動“科研成果”走向“生產力變革”。
我們要講清楚什么是綠色低碳材料,什么是智能制造的新范式,什么是AI+工業的深層革命……科普要成為產學研融合的催化劑,讓更多人看到科技創造價值的實際路徑。
上海交大發動科學家積極建設成果轉化的“小崗村”:截至當下,交大科研人員直接持股的科創企業達157家,總市值超過800億元。
-需求-
國家重大需求是戰略指引。
我們講述科研不是為了“炫技”,而是回答時代之問。在卡脖子難題破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新質生產力形成進程中,科技傳播必須強化國家意識與戰略意識。
例如,我們可以講國產大飛機如何自主研發,國產操作系統如何影響深遠,讓公眾理解科技是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的壓艙石。
此外,科普也不能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要構建“平臺機制”。這要求我們在內容創作、人才培養、資源流通、評估反饋等環節構建完整閉環,尤其要推動高校與地方、市民、館校之間的深度聯動,打通科普的 “最后一公里”。
-健康-
人民生命健康是人本情懷,科技傳播的終極落點是人的福祉。
我們既要傳播疫苗研發背后的科學攻堅,也要傳播前沿醫學如何守護生命;既要傳播AI在醫療中的作用,也要傳播技術如何保障數據安全,守護倫理邊界。
高校不僅要關注科技傳播的前沿應用,更要發揮監管引導的前哨作用。
2025年4月,上海交大通過為期7天的AI周系列活動,提出促進規范使用的“AI十條”,為社會大眾探索出了規范使用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道路。
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傳播是連接“科技與人民”的橋梁,是提升全民創新素養的引擎,更是塑造國家軟實力的文化支點。
這四維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科技傳播的責任坐標,要求我們的科技傳播工作,不僅要說得精彩,更要講得精準、講得負責、講得深刻。
交大實踐:融合力量,構建多層次的科技傳播生態鏈
作為一名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今天我更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們在科普方面的系統探索與制度建設。
融合頂尖科學家之力,讓科學家主動“出圈”
在上海交大,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愿意主動走到聚光燈下:丁奎嶺校長獲得2021年科普杰出人物獎,樊春海院士獲得2023年科普杰出人物獎,張杰院士獲得2024年科普杰出人物獎。上海交大讓科學家主動出圈,讓科學家步入大眾視野。
此外,我校有23位青年科學家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一對一指導、推進中小學的科創工作。
我們還協同成立由310人組成的高能級科普交流平臺“海上科普講壇”,至今舉行科普論壇100余次。
交大建立多層次、多層級的科普教育基地。據不完全統計,科普受眾達1300萬人次。
《神秘的爸爸》榮獲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大賽特等獎。
《國之重器》叢書獲評全國優秀科普作品。
科普活動在交大多樣化開展,熱愛科普已蔚然成風。
融合院系育人之力,協同培養科技傳播人才
2024年,我們在媒體與傳播學院招收“科技傳播”專業碩士,搭建科普智能傳播研究基地,組建科技傳播實驗室等,旨在培育能將科學轉化為公共表達的專業人才。
此外,交大發起“鄒韜奮卓越傳媒人才計劃”,在全校范圍內招募包括理工科專業的學生送往主流媒體參與新聞事件報道。在該計劃的助推下,涌現出一批既懂專業知識又會傳播敘事的復合型科技傳播青年。
融合城市共建之力,大學與城市共育科普生態
科普生態需要大學和城市共建共育。
上海交大與上??萍拣^、上海博物館、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等達成戰略合作,著力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從“象牙塔”走向社會。
上海交大通過高品質科普供給,構建全鏈條、全方位、深層次的科普工作新范式。
未來也將承擔更高層級的使命。2027年上海交大將代表上海市承辦第十九屆世界科學傳播大會(該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并計劃于當年發布《人類科技傳播發展報告》,提出科技傳播的中國倡議。
科技傳播的未來之維,以融合之力共創未來
人們常說未來是AI的時代,我認為,未來更應該是AI+人文融合的時代。科技傳播,就是融合的前哨陣地。
傳播科學之美,是為了激發熱愛;傳播科學之善,是為了凝聚價值;傳播科學之真,是為了守護理性。
我相信,科技傳播不是在“配合”科研,而是在“重塑”科研;不是“附庸”于教育,而是“領跑”未來教育的方式。
讓我們各方攜手,共建共享,以融合之力共創科技傳播的未來之維。通過科技傳播照亮一代人的科學夢想,孕育一個民族的創新未來。
-本文整理自上海市科委主辦、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承辦的第四屆上??萍紓鞑ゴ髸?,在其中的“主旨大會”,曾小勤副校長作主旨報告-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