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誰?他們曾有過怎樣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也許答案就隱藏在這些冰冷的石刻之中。
貓兒嶺古墓群是怎樣發現的呢?這與近代榆次的交通建設密不可分。
民國《榆次縣志》記載:“清末修鐵道時,開一古墓,內壙純以白石筑之,畫紅彩花紋。因無刻志,不知誰何,乃掩之。又修汽車道,掘得瓦器多種。有一罐內貯谷麥,色皆黑,識者謂是漢物,外黑白瓷器則均宋物……送之省垣圖書館存儲焉。”當時車輞常家所購藏銅劍、李馨國所購藏銅鬲,均系貓兒嶺古墓所出。可見在清朝末年,貓兒嶺古墓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出土文物被一些富商大族所收藏。
到了20世紀,隨著鐵路和公路的建設,沉寂的貓兒嶺古墓群重現光明,彰顯出全新的歷史研究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隨著基本經濟建設的開展,貓兒嶺墓群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1954年,科學、嚴謹的考古勘探發掘首次在貓兒嶺展開,圍繞墓群的保護也提上日程。時至今日,貓兒嶺墓群的發掘保護工作已走過70年歷程。
晉中市博物館展廳內展出的明代正德三年的磚室墓,是近年來貓兒嶺發掘的明代紀年墓,在城東的大東關出土,工作人員將其整體切割搬運回館里入藏。展廳里陳列的另一座墓葬也是切割搬運而來,出土于順城橋原鐵路醫院南側,有意思的是,出土時,墓主人是清代葬入,可墓葬形制卻是金元時期。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貓兒嶺文保工作大事記——
1954年,在榆次市東北郊工程中,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發現有漢代夯土城墻,并清理4座漢代墓葬。同年,在新華磚廠一帶進行勘探。
1955年,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貓兒嶺地區發掘清理明代磚雕壁畫墓1座,墓主為齊伯旺夫婦。這是對貓兒嶺古墓葬的首次科學發掘與研究。
1956—1957年,山西省文物普查后,省人民委員會公布貓兒嶺墓群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在打靶場(今和平壹號小區)設立保護標志。
1965年,省人民委員會將貓兒嶺墓群調整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在山西錦綸廠建設工地,省文物工作委員會鉆探出古墓100余座,發掘秦至漢初墓葬7座。
1977年,榆次一中挖防空洞時發現秦代鐵權1件,嵌有秦始皇廿六年銅詔版,現藏于省考古研究院。
1981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后,榆次市人民政府將貓兒嶺墓群重新核定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初步劃定了保護范圍、重點區域和控制地帶,設立保護標志。
1981年,榆次市文物管理所成立。此后,先后更名為榆次區文物管理所、榆次區文物所,為貓兒嶺墓群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春夏之際,震驚全國的文物破壞案件“貓兒嶺事件”發生。原榆次市政府在拓通貓兒嶺公路(順城東街)、建設“十里長街”工程中,未經文物行政部門批準,動用大型機械盲目施工,使235座古墓葬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原榆次市文物管理所所長張云龍積極奔走呼吁,引起中宣部、國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晉中地委的高度重視,道路施工被叫停。1984年夏秋,山西省文物局立即部署組織貓兒嶺考古隊,對現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鉆探出不同時代的墓葬235座,并對其中186座戰國、兩漢和清代墓葬進行了發掘。
1986年,省人民政府將貓兒嶺古墓群恢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在晉中財政局基建工地發掘較大型的西漢早期墓葬1座。
1988年,在鐵三局二隊中間工地搶救清理唐代紀年墓1座,墓主為王約。
1992年,在自來水公司西側發掘戰國時期的積石墓1座。
1993年,在榆次市開發公司工地發掘西漢時期的積炭墓1座。
1994年,在晉中電業局基建工地發掘東漢磚室墓1座。
1995年,為配合山西錦綸廠的基建工程,榆次市文物管理所搶救性地發掘戰國、西漢和清代墓葬13座。
1998年,為配合榆次東外環公路建設工程,榆次市文物管理所發掘戰國、西漢和清代墓葬40座。
2003年,為配合晉中市體育館建設,省考古研究所、市文物局在小王湖村發掘西漢早期至三國曹魏時期古墓葬199座。
2005年,晉中市考古研究所成立,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積極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展貓兒嶺墓群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2014年,為配合羊毫街小學新址的建設,省考古研究所發掘清理戰國、漢、宋金、明清時期墓葬34座和明清時期磚瓦窯1座。
2015年,為更好地解決城市建設與貓兒嶺墓群保護的問題,市政府委托省考古研究所大遺址規劃保護考古研究部,啟動了貓兒嶺墓群文物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2015年、2016年和2018年,為配合羊毫街棚戶區改造工程(現晉豐一品小區),省考古研究所和市考古研究所陸續發掘西漢、宋元、明清時期墓葬18座。
2016年,為配合東都小區住宅項目的建設,省考古研究所與市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明清時期墓葬27座。
2016年,晉中市博物館成立,2018年正式開館,為貓兒嶺出土文物提供了更好的保管場所和全新的展示平臺。貓兒嶺墓群出土的部分精品文物在市博物館三樓“歲月風采——晉中歷史文化陳列”常年面向公眾展示。
2018年至2019年,由榆次區文化旅游發展委員會主辦,晉中市博物館和榆次區文物管理所承辦的“魏榆光華——榆次貓兒嶺墓群考古出土文物展”在市博物館舉辦。這是貓兒嶺墓群出土文物首次以專題形式向公眾集中展示。
2020年至2021年,由晉中市博物館、晉中市考古研究所、榆次區文物管理所聯合主辦的“束帶矜莊 犀比玎珰——晉中市出土帶鉤藝術展”和“貓兒嶺墓群出土精品帶鉤展”先后在陽泉市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晉中市博物館巡展。
2020年,市考古研究所與市博物館合并,組建晉中市博物館(晉中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壯大并優化了我市文物保護力量,繼續為貓兒嶺墓群的保護貢獻力量。
2025年,“嶺上遺珠·光耀涂川——榆次貓兒嶺墓群出土文物展”開展,向廣大市民全方位展示了榆次早期歷史的進程與貓兒嶺出土文物光輝燦爛的風采。
兩千余年的歷史倏忽而過,榆次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留待我們進一步探索。貓兒嶺古墓群正是解開歷史謎題的一把鑰匙。今日的貓兒嶺,已經成為繁華的市區所在,秦漢氣象、唐宋風華、明清往事,早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然而,我們家鄉的名字,來自于先秦;我們城市的位置,繼承了戰國以來的城址;我們的百里山川,是秦漢榆次縣廣袤轄境的延續。嶺上遺珠,光耀涂川。兩千年來那些遙遠的先民,和當代榆次人依舊血脈相連!
本期內容由本報記者閆淑娟根據晉中市博物館提供的素材整理,圖片均為榆次貓兒嶺墓群出土的文物,由通訊員韓銳提供。
● 晉中惠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擅自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進行挖掘作業案
點擊藍字,關注“中國文化報”!
2016至2017年度全國文化市場十大案件
錦繡園處貓兒嶺古墓群,不知道從哪移過來的石碑,寫著是1986您公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