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際博物館日來臨,長三角地區掀起了一股“考古熱”——安徽凌家灘遺址博物館、江蘇蘇州考古博物館和浙江杭州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相繼開放。凌家灘的玉器、三國的孫吳大墓、玉架山的出土陶器,不少曾經只存在于學術論文中的名詞,如今正通過考古博物館這一新型載體走入大眾視野。這場由專業考古走向大眾考古的變革,不僅改變了博物館的傳統形態,更在重塑公眾與歷史的對話方式。
考古博物館的興起,本質上是一場博物館理念的自我革命。傳統博物館習慣于將文物作為“完成品”進行靜態展示,觀眾只能被動接受既定結論;而考古博物館則大膽地將“半成品”甚至“原材料”納入展陳。
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的展廳中,從墓葬、灰坑、水井等不同遺址功能區發掘出來的陶器,有的精致,有的簡陋,有大,有小。它們都留著大大小小的豁口,并不“完美”。這都是特意為之——展覽希望盡可能恢復它們出土時的樣子,這是考古學家真正的研究對象。蘇州考古博物館館長、蘇州考古研究所所長程義說,普通大眾是不會去看學術論文的。從工地上發掘出來的文物,考古人員把它研究透了,放到博物館去展出、去闡釋,這樣的考古才有意義。因而,當觀展者進入蘇州考古博物館,一趟“發現之旅”隨之開啟,考古的意義也將突破圈層、逐漸顯現。
如今,多學科技術的介入,讓考古博物館具備了解碼歷史的獨特魅力。在安徽凌家灘遺址博物館,游客通過佩戴VR設備,“穿越”至5000多年前的史前祭壇,以360度全景視角感受先民生活習俗與禮儀規制,硬核的考古學正在完成一場華麗的轉身。這些創新實踐證明,專業性與大眾化并非對立面,關鍵在于找到知識的轉化路徑。
然而熱潮之下,仍需保持清醒。部分考古博物館正面臨“形式大于內容”的質疑:有的沉浸式體驗淪為拍照背景,有的數字展項因技術故障形同虛設,還有很多觀眾仍停留在“看熱鬧”層面。這提醒我們: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不能遺忘考古學嚴謹求真的精神內核。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當越來越多的觀眾愿意為“挖土”買單時,或許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新型社會課堂的誕生——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歷史的解讀者,而考古博物館就是那把打開時空之門的鑰匙。正如程義所說,考古研學不是走走看看,而是真的走向田野,走下考古探方,拿起標本,實地進行考古體驗。通過考古研學,可以讓公眾真正了解考古是怎么回事,了解中國的文化根脈。
鄧雯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