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凝聚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玉溪市元江縣那諾鄉積極探索哈尼梯田保護管理路徑,在提升保護管理水平、推進保護利用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不斷擦亮“梯田人家·云上那諾”的農文旅新名片。
立夏小滿正栽秧。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水稻迎來了插秧的黃金時期。在元江縣那諾鄉的梯田核心區里,農戶們正搶抓晴好天氣,耕整水田,栽插水稻。
栽秧現場,農戶們彎腰俯身,左手分秧,右手插苗,動作嫻熟利落。伴隨著“嘩啦嘩啦”的踩水聲,一株株嫩綠的秧苗穩穩扎根,原本空蕩的水田漸漸披上“綠裝”,勾勒出一幅充滿希望的豐收畫卷。
梯田與哈尼文化相伴相生,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形成了獨特的哈尼農耕文化。那諾梯田現有梯田面積7203畝,包含3個梯田核心區,是玉溪市境內梯田連片面積最大的區域。但在季節性缺水、產業結構調整、群眾外出務工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許多梯田慢慢變成了旱地,或用于種植玉米等相對耐旱且種植簡單的農作物,千年古梯田面臨著消亡的風險。
為了守護好那諾梯田這處中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實現農耕文化與糧食安全的“雙豐收”。近年來,那諾鄉聚焦梯田保護性開發,借助項目優勢,采取“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在不破壞原有梯田形態的前提下,由企業承包梯田修復、種植等項目,引進彩色水稻等新品種種植,通過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引進扶持種植大戶,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分批次將已經變為旱地的梯田重新恢復為可種植水稻的水田。
“我們第一批次的梯田恢復工作從去年年底正式啟動,計劃恢復梯田800畝,截至目前,那諾社區梯田核心區已形成1400多畝連片梯田。除恢復梯田外,項目還將進一步完善公共配套設施的建設,為今后梯田種養殖產業發展,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發展打好基礎。”那諾鄉副鄉長李嘎者介紹道。
隨著一塊塊梯田不斷“復活”,那諾鄉也將依托梯田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山水稻。同時,充分挖掘梯田觀光價值,積極探索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梯田人家·云上那諾”農文旅新名片,以更加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吸引更多游客走進那諾梯田,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栽秧時節,不僅是農民們辛勤勞作的時刻,更是傳承農耕文化、展望豐收未來的重要階段。隨著一株株秧苗扎根沃土,那諾鄉的稻田逐漸披上綠裝,一幅“田成方、秧成行”的美麗農耕圖景正在廣袤大地上徐徐展開。
云南網通訊員張博雯劉政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