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運城5月23日電 (楊佩佩 李庭耀)23日,“僑媒連五洲·黃河尋麥香——共話運城鄉村振興”海外華文媒體進運城活動啟動。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晉南糧倉”山西運城,探尋“農業芯片”密碼。
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晉南糧倉”山西運城,探尋“農業芯片”密碼。 武俊杰 攝
走進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優質旱作小麥育種試驗基地,放眼望去,金黃的麥浪層層鋪開,飽滿的麥穗隨風起伏,引得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紛紛舉起手機、相機拍照記錄。在這片60余畝的麥田里,種植了近200個品種的小麥。
香港新聞社總編輯劉林表示,在這里深刻感受到了運城在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的積極探索與推動,這種高效的實踐,為黃淮麥區的農業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運城經驗”“運城樣本”。
山西十年九旱,水資源短缺,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65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區。小麥是該省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800余萬畝,其中旱地小麥占到近一半。旱地小麥受自然降水影響,年際間產量差異較大,其豐歉直接影響著全省糧食總產的提升。
正因如此,抗旱小麥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就顯得極為重要。近年來,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優質旱作小麥育種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共育成20個抗旱小麥品種,其中國審品種8個、省審品種12個。
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優質旱作小麥育種課題組副研究員畢紅園(圖右一)介紹著不同品種的小麥。 武俊杰 攝
當日,穿梭在麥田間,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優質旱作小麥育種課題組副研究員畢紅園介紹著不同品種的小麥?!斑@是‘晉麥47號’,于20世紀90年代選育出來的旱地小麥品種,在山西乃至黃淮麥區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中國旱地小麥的典型代表?!?/p>
該品種的育成,推動黃淮麥區實現1949年以來旱地小麥品種的第五次大面積更換,其作為國家黃淮麥區旱薄組區域試驗對照品種20多年,目前仍然是山西、陜西旱地小麥區域試驗的對照品種,為中國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小麥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優質旱作小麥育種團隊的育種目標也進行相應調整,在“晉麥47號”的基礎上,以抗旱優質強筋為主要目標,先后成功選育出以“運旱20410”“運旱618”為代表的國審抗旱優質小麥品種。
畢紅園說,這些品種實現了中國黃淮麥區旱地強筋小麥“零”的突破,顯著提升旱地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累計示范推廣面積5000多萬畝。
“僑媒連五洲·黃河尋麥香——共話運城鄉村振興”海外華文媒體進運城活動啟動。 武俊杰 攝
近年來,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旱地面積逐年減少以及適應機械化的需求等現實條件,該團隊的育種目標再一次進行微調,在以抗旱為核心的基礎上,提高品種的抗逆性和適應性,先后選育出以“運旱1512”“運旱1392”“運旱1818”等為代表的國審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都具備抗旱抗倒、高產穩產、節水廣適等特性。
“‘運旱1818’從2006年開始雜交配組,用了18年的時間,經過反復鑒定和篩選,才培育出這個抗旱節水、高產廣適的旱地小麥新品種。”畢紅園說,該品種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形勢下降低了株高,但絲毫不影響它的抗旱性。這是旱地小麥育種工作取得的又一項突破。
種子是“農業芯片”,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畢紅園表示,今后在常規抗旱小麥育種的基礎上,加強生物育種,開創新方法,結合加代技術、生理及分子方法開展育種工作,縮短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為提高旱地小麥生產效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貢獻力量。(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