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5月23日訊(記者 余詩琪) 廈門“放大招”了。
近日,廈門市財政局出臺《關于升級“財政政策+金融工具”支持暢通經濟循環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進一步升級完善“投、補、貸、保”四大工具箱,打造規模超1500億元的政策工具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廈門的這輪升級中新增了總規模200億元的基金,其中100億元供應鏈協作基金服務企業出海子基金(以下簡稱“出海基金”)是核心亮點之一。這也是廈門支持外貿產業的具體舉措。
具體來看,出海基金主要是向符合條件的工貿企業提供固定融資成本2%/年的融資支持,融資支持額度上限為10億元。
對于支持方向,出海基金限定在兩類業務里,一是企業對外投資,二是開拓市場供應鏈協作訂單。在對外投資上,出海基金以不超過企業上年及當年累計ODI項目總投資額給予融資支持,單家企業最高5億元,期限最長5年;開拓市場供應鏈協作訂單的融資支持相對小一些,單家企業最高3億元,期限最長1年。
據悉,ODI即“對外直接投資”,是指一國(或地區)的企業、機構或個人通過設立子公司、并購、參股等方式,直接在境外進行的投資行為。
多位有企業出海經驗的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對于希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和投資人來說,ODI是一個重要的渠道,海外投資與并購、設立子公司、海外上市準備等都需要?通過ODI來完成。
以上投資人表示,企業進行ODI需向發改委、商務部門及外匯管理局等備案,以確保投資合規性。企業一般會與ODI中介服務機構合作完成審批流程,這個過程經常要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ODI項目都涉及到外匯使用,交易也更為復雜,占用資金的時間更長同時還有不低的服務費用。
在他看來,這次廈門的出海基金在ODI項目給出融資支持,能夠實際降低企業在境外投資時的資金成本,有利于吸引到有需求的出海企業。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圍繞外貿產業,廈門今年以來已經連續出臺一系列更具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包括加大對企業開拓新興市場的支持力度,將供應鏈協作基金規模從100億元擴大至300億元等。
外貿產業對于廈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數據顯示,2024年,廈門市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達1.51萬家、同比增長6.8%。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4565.9億元、同比增長5.8%,占進出口總值的49%。
其中,境外投資的規模持續增長。截至去年12月,全市累計境外投資項目達1588個,中方投資額突破200億美元,投資貿易伙伴遍布五大洲239個國家和地區,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進出口增長3.2倍。
在外貿支持之外,廈門還在并購和CVC基金上加大了投入。這次1500億元規模的政策工具箱中,還新增了規模50億元的并購基金,對單個專項子基金出資比例最高為50%。同時強化并購基金的“投貸聯動”支持,可按并購貸款金額給予最高1%/年貼息,期限最長5年,單個項目貼息金額最高1億元。
在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消費健康等領域,廈門將聯合產業龍頭、上市公司等設立企業風險投資(CVC)基金,政府投資基金最高可按50%的比例出資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