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日本生活的小伙伴可能已經發現,超市里大米的價格悄悄又漲了。不光是“品牌米”越來越貴,就連過去被認為是“經濟實惠選擇”的混合米(ブレンド米)也在跟著漲價。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本周發布的數據,日本全國超市5月5日至11日的一周內,大米的平均售價為每5公斤4268日元(約合人民幣210元),相比前一周上漲了54日元,再度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
米價為何“漲”聲不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大米漲價的消息了。從去年秋季開始,日本的大米價格就一路高歌猛進。盡管上周曾一度回落,但這周再次上漲,而且價格水平突破了此前的高點。
那么,這波漲價到底是什么原因?小編了解到2023年的炎熱和干旱天氣影響了主產地的新潟、秋田、山形等地的水稻產量。
另外受老齡化、農村勞動力不足影響,許多農戶減少水稻種植面積,產量持續下滑。農資成本飆升,農民種地越來越不劃算,反映到終端就是“米貴了”。疫情后餐飲業復蘇,對大米的需求又回來了,拉動了價格。
便宜的大米去哪了?
這次發布的數據還有一個變化:農林水產省首次將“品牌米”和“混合米”分開統計。
品牌米(単一銘柄米):平均價格為4434日元/5kg,漲了36日元。混合米(ブレンド米):平均價格為3895日元/5kg,漲了54日元。雖然混合米仍然比品牌米便宜,但它的占比其實并不高,只占整個市場的三成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日本家庭仍然在購買更貴的品牌米。
而混合米的價格也在穩步上漲,原本作為“平價替代品”的它,現在也開始變得“不那么親民”了。對普通家庭來說,這不是小事。日本是個主食依賴度很高的國家,很多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米飯。
對于低收入群體、單身老人、打工族來說,這種食材層面的持續上漲,會直接壓縮生活空間。而對于在日華人家庭來說,這也提醒我們:生活成本的上升,正悄悄改變著你在日本的生活方式。
在日本社交媒體,不少網友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過去3000日元就能買到5公斤米,現在快4500日元了……快吃不起飯了。”“混合米都快4000日元了,還有什么可以省?”“米都這么貴,外賣和便當還怎么便宜?”
小編認為大米漲價這件事,表面是超市標簽的變化,本質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物價飛漲、農業凋敝、收入停滯、社會結構老化……我們吃的每一粒米,都牽動著整個社會的供需、政策與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