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米荒,再加上何不食肉糜的官員,就等于石破茂的那張老臉被丟了一次又一次。21號,雖說口不擇言的農林水產大臣向首相辭職了,但日本的米荒問題并沒有根除。
農林水產大臣的信口雌黃,只不過是把已經掩蓋了的米荒又徹底暴露了出來。縱然石破茂連續幾天道歉,可只要根源還在,日本民眾的怒火隨時隨地又會燃燒。
口不擇言,只是揭開了蓋子
這位已經辭職的農林水產大臣,原本在18號只是按照日程參加一場再普通不過的公開活動,誰曾想到,這位官員在公開演講的場合居然說自家的大米多到得拿到市場去賣。
這下子捅了馬蜂窩,民眾當然不高興了,畢竟從去年開始,日本的大米價格就在翻著倍的上漲。縱然如此,很多超市的貨架上也是空空如也,民眾多掏錢也買不到米,只能餓肚子。這時候,一個官員說,自家的大米多到吃不完,而且還都是別人送的,不就是妥妥的何不食肉糜嗎?
根據農林水產省本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下旬日本大米的零售價格每十斤的平均價格為4233日元,折合人民幣210元,價格貴到離譜,而且已經是連續17周上漲,相比去年同期又貴了兩倍。
問題不可謂不嚴重,但農業領域的官員卻還說出這番刺激民眾的話,日本社會上下自然不會放過他。5月20日,這位官員還說自己不會辭職,僅僅過了一天,可能是頂不住強大的壓力,還是向石破茂遞交了辭呈。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位官員只是說出了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他作為政客和其他的日本政客,自然是不用擔心吃米問題的,只不過這種局面日本民眾在內心深處不愿意接受罷了。
日本政府此前也不是沒有采取措施,為了緩解米價的持續上漲,從3月份開始,日本已經先后放出了3批儲備大米,但是效果并不明顯,上漲的勢頭還在持續。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這位官員雖然口不擇言了,但實際上也把很多問題給暴露了出來。
只要問題一天得不到徹底解決,哪怕日本的官員小心翼翼,不會再說出什么刺激民眾的話,但對日本人來說也毫無益處。尤其是這些官員所說的正確的廢話,更不能遏制米價的上漲。
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已經辭職的農林水產大臣反倒是正確的。更為諷刺的是,日本現在明明缺大米,石破茂卻還公開贊揚日本大米在海外市場很受歡迎。
發放儲備大米,不能幫石破茂解困
長期以來,日本政府一直堅持大米外銷政策。日本耕地雖然短缺,但是得益于農業技術的提升以及單產量的不斷增加,日本大米的產量多年來還是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的。
近期,面對富士電視臺的記者,石破茂表現得很自豪,沒有哪個國家的大米比日本大米更受歡迎。他剛說出這番話,日本網民就把自己的首相罵了個狗血淋頭。或許在日本政客看來,此前政府發放的31萬公噸的儲備大米已經能夠緩解民眾的吃飯需求。
但實際的情況是,日本民眾并沒有感謝日本政府。從3月份以來,日本民眾一直在吐槽農林水產省應對米價上漲不力,批評政府發放儲備大米的動作太過于遲緩,以至于沒有遏制住米價上漲的勢頭。
所以,在大米短缺的問題上,不僅僅是因為受到了環境影響,而是日本政府和民眾之間對待這一問題存在嚴重的分歧。如果日本政府堅持大米外銷的政策,國內大米的供應勢必會受到影響,一旦出現短缺的情況,日本政府就難以應對。
這樣一來,民眾始終會認為政府采取的措施杯水車薪,甚至于會認為政府根本沒有誠意解決問題。所以,石破茂當局面臨的困境短時間內沒辦法根除,只要市場上的米價依然在漲,不管日本政府說什么,民眾的情緒永遠是憤怒。
大米短缺在日本已經成為了一個持續性危機。日本的一些分析師也認為,最本質的問題并沒有被日本政府觸及,所謂的發放儲備大米,只不過是把新收成的大米提前發出去了,也就是寅吃卯糧。這樣一來,接下來還是會出現大米短缺的現象。
有日本人認為,把目前的問題歸咎于氣候因素以及海外游客的大量涌入,實際上都是在逃避真正的問題。
怪氣溫升高和海外游客來的多?
從去年大米短缺開始,很多分析都把溫度上升影響了稻米產量當作主要原因。前年以來,高溫在日本蔓延,極端的氣溫也不斷突破百年來的極限值。高溫導致干旱,最終影響了大米的產量,同時也影響了大米的品質。
與此同時,日本社會的大米需求卻在增長。過去一段時間,由于長期的老齡化,日本社會的糧食需求量處于一種持續減少的狀態。以大米的需求量為例,每年減少至少10萬噸。不過,從2023年開始,原先下降的局面徹底扭轉,大米的需求量最少也增加了11萬噸。
日本人分析認為,這是由于糧食價格都在上漲,大米價格上漲的幅度遠遠低于面包等食品上漲的幅度,所以民眾就更愿意選擇吃大米了。
還有一個因素,近兩年來,涌入日本的海外游客不斷增加。2024年上半年,日本接待的海外游客數量達到了1778萬人,全年接待的海外游客數量突破了3100萬人。所以有觀點認為,海外游客猛增,大米的供應就跟不上了。
然而,上述說法并不能消除民眾的疑慮。極端的高溫并不是導致大米短缺的根本原因,歷史上日本也曾出現過大米短缺的問題。在以往大米短缺的階段,天氣因素更極端,但是這兩年來的天氣因素事實上并沒有影響到大米真正的收成。
至于說外國人來的太多,大米不夠吃,這種說法更加荒謬。海外游客在日本并不是一日三餐都吃大米,消費量遠遠比不上日本民眾自身的消費量。假如按照每個月300萬外國人的消費規模來計算,大米的消費量只占到總消費量的0.5%。
所以,真正的問題并不是氣候,也不是外國人吃得太多,而是另有其因。
日本政府刻意減少了稻米的種植規模
大米是日本的主食,所以日本很早就實現了自給自足。然而,隨著人口的持續減少,尤其是老齡化加劇,糧食的需求量一直在降低,再加上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最終也影響到了大米的需求量。
按照市場的自我調節,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大米的價格肯定會持續走低,如此一來就會影響到日本農民的整體收入。日本政府為了保證大米價格穩定,所以刻意降低了稻米的種植規模。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政府大力鼓勵農民種植小麥或者大豆,補貼每年都發給農民,這就導致日本大米的產量持續減少,高產品種的培育也不搞了。
在這種局面下,只要市場上的大米需求量稍稍增加,就會出現短缺的情況。表面上來看,這對于日本農民來說是好事,但實際上,政府持續多年的補貼措施受益最大的并不是農民。
政客和協會都在利用農民
保證農民的收益看起來是在幫農民說話,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日本政客想要農民手中的選票罷了。日本的農民群體在選舉中是主要的投票群體,不管是執政黨還是反對黨,日本的政客都在想盡一切辦法拉攏農民。
換句話說,日本的政客只是在利用農民。除了日本政客以外,還有另外一個群體事實上把政府發放的補貼給截留了。
這個群體就是類似于農業協會的社群組織,這種組織原則上是農民群體自發形成的。然而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在日本的這種組織實際上已經沒有了自發一說。
組織體系龐大,關鍵是日本農民沒有自由加入或者是退出的權利,一旦加入之后,農民也必須跟組織的理念共進退。換句話說,這樣的協會組織已經完全凌駕于農民群體之上,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他們出面幫助農民跟政府談判,但是爭來的利益有很大一部分都進入了協會的腰包。
與此同時,協會在事實上還壟斷了大米乃至其他糧食的價格,比如說大米外銷可以賺取更多的利潤,于是他們就會持續推動日本的大米向海外出口銷售,完全不顧日本市場的大米是否充足。
在這種局面下,日本的農民事實上正在被政客和協會組織利用,后兩者各自得到了好處,完全不管日本整體社會的糧食需求和安全,而且在客觀上還導致了農民群體與市民群體之間出現了尖銳的矛盾。
結語
綜上所述,大米短缺在日本已經成為了一個嚴峻的政治問題,每一個上臺的政客,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他們根本不會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如此一來,大米就只能持續短缺。由此形成的糧食危機,襯托出日本很多政客越來越短視。去年,日本社會就發出警告,今年的大米短缺可能會提前,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最為關鍵的是,日本政府已經提前消耗了大部分庫存,如果短缺的現象持續的話,未來的大米價格還會繼續上漲。最終日本政府不得不求助于海外。
此前解決大米短缺,日本政府就是從海外進口,如今要采取這種措施的話,勢必會觸動到日本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說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就看日本政府接下來如何去操作了。
參考資料:
《日本首相石破茂連續兩日道歉》 每日經濟新聞 2025年5月20日
《日本米荒再現:游客、氣候與農業政策成關鍵》 聯合早報 2025年1月15日
《日本米價創20年新高,為何米荒?》 第一財經 2024年8月2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