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50、60年代,意大利民族運動的激發了爭取德國統一的高潮。在統一問題上存在兩條道路:一是馬克思所指出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斗爭方式;另一個則是普魯士或奧地利領導的,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最后是普魯士攜手奧地利開始了統一第一步——進攻丹麥,了解歐洲史的朋友應該發現問題了:普奧本是死敵,為何突然聯手攻打丹麥?現在,讓我們將時間撥回19世紀的歐洲。
1862年9月,德皇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內閣首相。這位聲名遠揚的帝國宰相全名是奧托·馮·俾斯麥,看名字大家也能看出來是老柏林正白旗的(德國人名字帶“馮”通常為貴族出身)。
圖為俾斯麥
俾斯麥出生于容克地主家庭,狂熱地維護容克的特權和君主制度。與此同時,他也是個意志堅強而又充滿政治智慧的鐵腕人物,聲稱:“不能通過演說、協會、多數派決議,而是需要一場不可避免的嚴重斗爭,一場只有通過鐵和血來解決的斗爭”。普魯士統一德國的第一場王朝戰爭是1864年的丹麥戰爭。這次戰爭禍起于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公國歸屬的爭端。
在歷史上,荷爾斯泰因一直是德意志的一部分,而石勒蘇益格從中世紀早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其中前者的居民是德意志人,后者居民中丹麥人和德意志人過半。
圖為兩公國位置
1815年,維也納會議不顧民族愿望,將兩公國劃歸丹麥國王統治,同時規定荷爾斯泰因是德意志邦聯成員,這就為德國與丹麥的紛爭埋了雷。1852年,歐洲列強為調解德丹之間的糾紛,曾經簽訂了一個《倫敦議定書》,規定保留兩公國的傳統特權,并保證兩公國自古以來不可分離的地位。丹麥國王在列強的干涉下,答應不歸并石勒蘇益格。
然而,1863年,丹麥國王先是公開宣布限制何爾斯泰因的傳統特權,再是規定石勒蘇益格并入丹麥。德意志輿論一片嘩然,面對丹麥的公然挑釁行為,聯邦議會和各邦民族主義者視此為民族恥辱,要求把兩公國從丹麥的統治下“解放”出來,成為德意志的領土。
俾斯麥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檢驗“鐵血政策”的千載良機,要借此兼并兩公國。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于普魯士。在德意志邦聯,唯有奧地利有實力與普魯士抗衡。但是奧地利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并不愿意支持當時在德意志出現的民族主義的傾向,同時卻擔心在兩公國爭端問題上喪失威望,因此處于左右為難的窘境。
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在國際上,俄國在1863年1月波蘭人民起義之后,一直得到了俾斯麥的支持,因此也樂得對普魯士投桃報李。對于法國,俾斯麥則利用拿破侖三世(就是后來普法戰爭被活捉那個)覬覦萊茵河左岸及比利時的急切心情,給法國畫餅,暗示普魯士將支持法國的要求。英國起初威脅要進行干涉,但俾斯麥對英國政府施以迷霧,聲稱普魯士絕對沒有要把兩公國并入普魯士版圖的意圖。
俾斯麥在準備與丹麥開戰時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忽悠奧地利和自己一起打。他認為,反對丹麥吞并屬于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方面,普奧雙方具有共同的立場。并且奧地利擔心普魯士獨扛維護德意志利益的大旗,也甘愿與普魯士結成聯盟。同時,普奧聯合行動在英、法、奧等國看來,也是防止普魯士獨吞兩公國的較為可靠的保證。
1864年1月,在要求丹麥國王取消新憲章未果之下,普奧兩國正式締結了軍事同盟,決定共同對丹麥作戰。在俾斯麥戰前的一系列外交攻勢下,英法俄等歐洲列強本著看樂子的心態作壁上觀。
普魯士軍隊使用的后膛槍
這場戰爭在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4月的迪伯爾戰役中,裝備后膛步槍的普魯士軍隊僅用一小時就殲滅20%的丹麥守軍,展示了碾壓式的火力優勢;6月的阿爾斯島登陸則開創了蒸汽艦隊支援兩棲作戰的先例。
當8月與丹麥簽訂《維也納和約》時,俾斯麥精心設計的陷阱已然成型:丹麥被迫放棄三塊要地,普魯士與奧地利表面上"共管",實則暗藏玄機。普魯士牢牢掌控了含基爾港在內的石勒蘇益格,而奧地利卻接手了遠離本土、管理成本高昂的荷爾斯泰因,至于勞恩堡公國,則被普魯士以"貸款購買"的名義變相吞并。
這位鐵血宰相后來意味深長地說:"我們讓奧地利在荷爾斯泰因這個毒蘑菇上坐穩,等它開始腐爛。"這場看似兄弟并肩的戰爭,實則是為下一場普奧對決埋下的完美伏筆,德意志統一大業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就此倒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