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個勁地夸奧運冠軍陳夢,總覺得自家女兒不行,讓黃圣依臉上一陣青一陣白。
而李嘉格疑似遭遇寄生蟲媽媽,以至于明明參加的是親子節目,流淚頻率堪比上離婚綜藝。
眼睛像水龍頭忘關
比起很多人只抓住某個母親使勁抨擊,再按頭逼她道歉,好符合大眾對原生家庭創傷的自我投射和對療愈的期待,飄更想做的,是觀察。
畢竟,粗暴歸因并抨擊媽媽們真的就有意義嗎?已然產生的疤痕又有那么容易被抹平嗎?
我驚訝地發現,這季的四對母女,剛好組成一個循序漸進對照組——
媽媽對童年時期的女兒,從放養到嚴管的撫養方式不一而足;女兒成年后形成獨立人格的程度也由此參差。
一對對說。
程瀟母女這對,乍看問題最大。
別的母女再吵再鬧,畢竟是熟悉的東亞熟人干架模式——只有夠親,才會肆無忌憚。但程瀟和媽媽的感覺就是壓根不熟,但凡獨處或者肢體接觸,都會條件反射地開始尷尬。
比如說,母女久別重逢,程瀟接過媽媽的湯后,就沒有更多的話聊了。媽媽向女兒張開雙臂,接過來的卻是寵物狗。
她們仿佛只能通過某個第三方的媒介來溝通關系,沒法直接對話。
可這意味著她們不愛彼此嗎?也不是。
程瀟媽媽為了女兒們(程瀟還有個妹妹)能安心搞事業,查出癌癥時不說,等手術做完了才通知她們。程瀟為此著急生氣,把媽媽罵了一通。
可媽媽提到這段,開心得像個小女孩。
在這種生死攸關的情景,程瀟才打破了隔閡,對媽媽激烈地表達了真心。而媽媽歡喜的是,女兒終于在心理上和自己親密無間了。
其實這也是程瀟所想。當看到媽媽在信中所寫,希望在這次旅程中,女兒可以跟自己干一架,在自己面前不用那么要強而可以示弱時,她哭了。
她們渴望互相靠攏,卻無力相擁。什么阻隔著她們呢?
說到底,是程瀟媽媽對她的放養式撫育。
從獨自手術這事就可以看出,媽媽無私到了無我的程度。這是偉大的愛,卻不一定是程瀟要的。
媽媽在意識到自己難以托舉女兒、反而會成為累贅時,主動切割了代際間的紐帶。
很少有母親不和孩子親近,但程瀟媽媽反本能地做到了。
給程瀟自由,是她能給程瀟最大的愛。但站在程瀟的角度,萬一結果不好呢?這會帶來的是更可怕的創傷。
某種程度上,程瀟媽媽也是偏激和獨斷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替女兒選,而是讓她自己選。事業和家庭必然難以平衡,但這是程瀟的命題,不該由她代勞。
母女間的關系是由相互的責任維系的,若一方主動免除了對方的責任,那陌生感自然就會產生。
再加上程瀟年幼時就在海外訓練,獨立慣了。母女失去“教-養”過程,親密度打折扣很正常。
這種過于主動與被動兼續的放養,并不影響程瀟形成人格,唯一的問題就是,她會感到孤獨。感知到愛,并不能彌補相處里切實存在的疏遠。
相應的,程瀟媽媽其實也孤單。她們只能抑制這份感情,錯過彼此有效交流的機會。
較好的母女模式是陳夢這對母女。
陳夢媽媽非常嚴厲。陳夢有個心結,小時候她被教練打,回家告訴媽媽希望得到關懷,卻被告知要嚴記錯誤,下次再犯會以同樣的方式打她。
媽媽雖嚴厲,但這樣的事件并沒有形成行為模式,單純是以一個標識性事件存在于陳夢的童年陰影里。
另外,即便也是從小離家培訓,陳夢媽媽卻每周風雨無阻地看望女兒,從未真正缺席。人心肉長,長久可見的關懷,讓陳夢對媽媽的愛真實可感。那件讓她銘記的事或許會讓她失望,但她絕不可能恨媽媽。
另外,半獨立的訓練生活和成功的職業生涯,也有利于她形成良好的自我人格。
孩子在幼年時,自我存在意識是非常微弱的。他們需要靠父母的評價明確自己的存在,而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成年后依然渴望得到父母認同。
但陳夢的外界評價體系不僅有父母,還有職業。別人是先受家庭教化再成就自我,她兩個過程卻幾乎是同步的,這讓她相較而言對原生家庭的創傷沒那么執著。
她的人格不僅健康,而且有愛滋養,人會更松弛。只要給這對母女機會,她們之間的疑惑消融,沒來得及表達的愛,就能快速流動起來。
而當母親控制欲強化,后代的獨立人格難以發展,不僅女兒們的人生會受到干擾,長大后,她們還會參與對母女關系的破壞。
黃圣依母女就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黃圣依媽媽鄧傳理和陳夢媽媽一樣都是高知女性,甚至從一般視角看,既是作家又是記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鄧傳理還更高知些,但她的育兒卻不太成功。
一個細節——
因為本身是乒乓球迷,鄧傳理對陳夢非常喜歡好奇。于是迷妹般一直向陳夢發問。就在陳夢為難時,陳夢媽媽出來解圍,指出鄧阿姨是記者,其實可以教你一些應對采訪的經驗。
這番話一下反客為主,不光解除了陳夢的尷尬,還大大討了鄧傳理的歡喜:自己竟然能教陳夢!?
會發現,陳夢媽媽是聰明人,且是精通人情處世哲學的那類。
相比之下,記者出身的鄧傳理更在乎的是真相和真理。她自身很優秀,但多了讀書人的執,少了陳夢媽媽的靈巧。
所以她培養黃圣依,更像在做一道難題,她追求的是一種客觀的正解,因此黃圣依在技能上分外優秀,卻唯獨缺失了內在、人格的教化。
直至今日,她反思的也是沒能把黃圣依培養成頂尖人才,所以才會對陳夢媽媽如何在陳夢5歲時就幫她確認職業發展感到強烈好奇。不管答案是什么,如今問還有意義嗎?
鄧傳理嚴謹地培養黃圣依,一筆一劃地規劃她的未來,卻無法幫助她形成自我意識。這也讓黃圣依很少主動把控人生,失敗的婚姻就是明證,面對令人窒息的楊子,多年來她卻甘之如飴,因為又找到了一個全方位托管自己的家長。
她曾在采訪中表示,喜歡楊子給她制定目標。這話的潛臺詞就是,黃圣依已經迷茫到完全放棄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握,多令人唏噓。
沒有完善的人格,她再優秀也是無根的,所以總需要外接一個心智來幫她自我確認。
鄧傳理對黃圣依情感需求上的忽略,和對她的懷疑打壓,也讓黃圣依哪怕更美更優秀些,也不可能得到配得感。
評價黃圣依參加體育綜藝表現沒有陳夢好
這些都會加劇黃圣依的混沌。
作為演員,黃圣依現在卻全然在依靠綜藝生存。她只能靠販賣隱私和創傷變現,已經很難按照正常女演員的路徑去爭取事業上的成功。曾經的無目標感,浪費了她太多時間和精力。
網上有個帖子很熱,問黃圣依為什么年到四十,還被困在原生家庭的問題里。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錯過了本該在童年完成的自我建構,陰影就會一直在。
而人格完善的過程越被延遲,就越艱難、痛苦。
一來,因為人格不健全吃過的虧已無法彌補,比如被楊子禍禍、事業停滯等;二來,根深蒂固的慣性會阻礙蛻變。
不知道黃圣依是否帶著怨氣,觀感上她似乎總逮著機會“報復”母親:瞞著媽媽換掉她準備好的衣服,當媽媽想表達對陳夢喜愛時,強硬打斷她讓她睡覺……這一系列強勢的行為,和媽媽當年的行為如出一轍。
最明顯的一個瞬間,當她話趕話問媽媽,既然你認為鼓勵才能提高孩子的成功率,為什么你不這么做時,她眼睛怔怔盯著鏡頭——仿佛在等待媽媽在眾目睽睽下,給委屈多年的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
能明顯感受到,黃圣依母女如今已輪到黃圣依擔任強勢方。這不一定是主觀的“報復”,更可能是潛意識里的一種學習和復制。
這聽起來是黃圣依“崛起”了,實則仍是悲劇。黃圣依已經錯過了自己塑造自己的時機,于是唯一的選擇就是復刻塑造了自己的人——母親。
黃圣依沒有“我”,鄧傳理只是培養了另一個自己。而隨著母親逐漸衰老,那個小一號的“自己”自然要成為大家長了,母親不能接受也只能接受。
這種循環反噬稱得上是最糟糕的代際關系。于是更好的人生沒有機會產生,錯誤的卻被繼承,若沒有破局者,它還能自動運行無數代。
最后是李嘉格這對母女,她們討論度最高,但我并不想詳聊。因為她們的模式并沒有什么幽深曲折之處,反而是最清晰的——
媽媽各種看不慣李嘉格,而李嘉格隨時隨地炸毛,兩個人已經水火不容了。
現在全網都在審判李嘉格媽媽,但客觀上看,媽媽有時真沒怎么樣。
例如她看不慣李嘉格婆婆第一次見面就給媳婦下馬威,這事擱哪個母親身上都會替女兒委屈。
但當女兒希望媽媽不要再提這件事時,媽媽表示,為了她翻篇了,李嘉格卻說自己不需要。這話完全是為杠而杠。
媽媽沒有像其他媽媽一樣一個勁兒地夸女兒,帶著幽默警告女兒不要當著大家的面整事時,李嘉格就崩潰了,眼淚一直流。
可以看出,李嘉格對媽媽的所有行為都反應過激,不管媽媽是做對還是做錯。
李嘉格得不到理想的答案就崩潰,可她是一個不知道答案的出題人。
她對媽媽說“不需要”時像極了她媽媽。一直渴望女兒回家,可當已婚女兒千辛萬苦回家時,她也說自己“不需要”。
她們像兩面正對的鏡子,從不溝通,而只是不斷反射對方的話語,直白地映照彼此,并形成沒有盡頭的鏡像深淵。
母女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
李嘉格童年時期,媽媽過度依賴她,這令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以至于她在成年后面對媽媽長期處于愧疚狀態。
當她建立家庭后,不能再把媽媽放在第一順位的事實會無限放大她的愧疚,她便會一邊喊著要和媽媽切割,真正成長,一邊越是切割越痛苦。
但她成為獨立個體了嗎?也沒有,她只不過從討好媽媽變成了討好丈夫孩子,她自身的存在感和配得感非常低。
每個人的潛意識是有感知力和生命力的,她總會在某個深夜感覺到哪里不對勁,卻又無力改變。這會造成巨大的不安和怨氣,而這種感覺長期存在,沒有出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待爆的情緒氣球。
而這,就是李嘉格媽媽一個動作、一句話都能令女兒炸毛的原因。
在媽媽視角里,那些都是不值得發脾氣的小事,但李嘉格一點就著。因為她敏感,壓抑,很久很久了。在她較好完善自我人格之前,她不可能解開這種籠罩式的思維模式。
除了陳夢媽媽,女兒成年后母女關系都遭受了不同程度反噬,而這都和母親的養育關系有關。
但鍋全在媽媽頭上嗎?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沒有人能回答。恰如前文提到的,這種不良模式是會自動循環、代代相承的,在普遍扭曲的東亞女性關系鏈中,我們實在無法拎出其中任何一環指認為主犯。
很多母親是沒能好好養大女兒,可她們自身就被好好養育了嗎?
這個問題中孰是孰非實在難以判斷,但不難判斷的是,節目組尖銳化母女矛盾,并把矛盾直指媽媽的做法是有失偏頗的。
當李嘉格哭訴時,節目組用廉價的煽情手法以花字強調:
媽媽,你聽到我的心聲了嗎?我很無助你知道嗎?
明明現階段,李嘉格一樣聽不到媽媽的心聲。
他們更忽略了造成母女關系畸形的一個隱藏角色:爸爸。
比如李嘉格爸爸,他極度情緒化,比媽媽更甚。因為媽媽沒有一個理性堅強的肩膀,小小的李嘉格才成為媽媽的情感慰藉,因此慢慢形成后續的極端關系。
相比之下,陳夢爸爸非常耐心、細心地承擔起很多照顧陳夢的責任。在媽媽較嚴厲,給陳夢造成一定心理負擔時,爸爸的溫暖給了陳夢很多情感支撐。
陳夢忙忙碌碌做家務的爸爸
稱職的父親,其實是母女關系必要的緩沖帶。太緊密太單一的母女關系不可能是好事。
媽媽女兒,雖然有同性別帶來的認同感和天然的共情力,像陳夢媽媽在見到陳夢第一眼就為她將要承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痛苦擔憂。
但人無完人,她在實際培養陳夢的過程中,也曾讓陳夢失望透頂。陳夢爸爸的稱職,讓這對母女從未真正意義上緊繃過。
是的, 母女觀察類綜藝,最終必須望向節目外的父親。一味苛責媽媽,是不負責任的。
畢竟女兒,也是爸爸的女兒,媽媽則先是丈夫的妻子,再是女兒的媽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