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新建5000噸級驅逐艦迎來下水,本應是朝鮮軍工的高光時刻,卻因一場“史詩級翻車”淪為國際笑柄。西方衛星鏡頭下,一艘5000噸級驅逐艦在下水過程中轟然側翻,濺起的浪花幾乎撲到百米外的觀禮臺,而站在臺上的金正恩,親眼目睹了這場堪比災難大片的現場。
更諷刺的是,事故原因竟是最基礎的“滑軌下水操作失誤”......
據央視新聞報道稱,這是朝鮮一個月內下水的第二艘驅逐艦。上個月底,南浦船廠采用穩妥的干船塢注水法,讓首艘“崔賢”級驅逐艦平穩下水。
不到一個月后,清津造船廠卻選擇風險極高的側傾滑軌方式讓“崔賢”級二號艦下水,結果因指揮失誤導致船體失衡17度,60%以上電子設備浸水報廢,兩艘同級別軍艦卻是截然不同的命運,令人唏噓。
從技術層面看,這場事故幾乎是必然。側滑下水對5000噸級艦艇的船體強度要求達到常規值的3倍,而朝鮮自產鋼材抗拉強度僅235MPa,不到中國Q355級船用鋼的66%。
更致命的是,清津船廠此前最大承重記錄僅是3000噸級挖泥船,這次超負荷66%的“硬上弓”直接挑戰物理極限。
知情人士透露,當時船尾已入水而船頭仍卡在滑軌上,這種扭曲應力足以撕裂經驗不足的焊接結構。至于泡水的電子設備,朝鮮至今依賴2010年代進口的日本二手90nm晶圓產線,這些精密元件一旦浸鹽水的修復成本可能超過重建。
事實上,滑軌下水的同步釋放系統需要液壓緩沖裝置與計算機協同控制,而朝鮮很可能采用人工操作替代。這種“土法上馬”在小型船舶上尚可應付,但對5000噸級艦體而言,0.5秒的響應延遲就足以引發災難。
盡管朝方曾考察過中國遼寧船廠,但核心的滑軌下水技術始終未能突破。這次事故中艦尾先入水的低級錯誤,恰恰暴露了朝鮮對船舶重心計算的認知還停留在上世紀。更諷刺的是,清津船廠為趕工期竟跳過模擬測試環節,這種“用信仰造船”的作風,與三年前伊朗軍艦自沉事故如出一轍。
對比中朝造船能力,差距堪稱降維打擊。朝鮮首艘5000噸級驅逐艦耗時7年才勉強下水,而中國大連船廠去年交付的第25艘052D僅用18個月,且全部采用先進的分段建造工藝。
朝鮮造船業長期被封鎖,技術人員對現代艦艇的認知仍停留在40年前的1600噸“羅津”級水平,突然跨越到5000噸級無異于讓馬車夫駕駛高鐵。
目前金正恩已經下令嚴查,而從MAXAR智庫公布的衛星圖可見,傾覆后的“崔賢”級二號艦呈45度角半沉狀態,右舷被船臺刮出長達數米的傷痕,海水通過救生通道瘋狂倒灌。
盡管朝中社堅稱“船底無破洞”,但艦體上緊急鋪設的藍色防水布,以及10天修復期的官方表態,反而坐實了損傷遠超預期。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驅逐艦的龍骨狀態,這種縱向承重結構一旦因沖擊變形,整艦就可能淪為廢鐵,金正恩強令“一個月修復”,但一個月的工期,想要修復這艘龐然大物,未免太趕了些。
事發之后,金正恩震怒到罕見公開細節,甚至搬出“國寶級”播音員李春姬嚴肅播報。
金正恩的暴怒還有更深層的焦慮,在美韓聯合軍演頻繁的當下,朝鮮急需展示海軍現代化成果以威懾對手,而5000噸級驅逐艦本是宣傳戰的關鍵棋子。
這幾年,朝鮮著急造軍艦,兩年前,他就親自簽署了《海軍強化五年計劃》,要求年均艦艇噸位增長200%,在KPI考核中建造速度權重高達60%,質量僅占15%。
這種“速度優先”的指揮棒下,南浦船廠作為老牌軍工基地尚能依靠歷史經驗,要知道,朝鮮80%大型軍艦出自該廠,但清津船廠常年承建漁船的底子根本撐不起旗艦艦項目。
金正恩揚言“下個月算賬”,當務之急是修復該驅逐艦,但是軍事專家指出,浸鹽水的相控陣雷達和火控系統即便修復,性能也將衰減30%以上。
說白了,這艘驅逐艦即便修復好了,使用壽命也不長,性能更是會大幅度下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