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突然對哈佛大學下重手,全面禁止招收留學生。不料美國的"學術鐵幕"緩緩落下之時,卻幫了中國一個大忙?
【特朗普禁止哈佛招收留學生】
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的沖突升級,又一次引爆了美國乃至全球學術界的關注。特朗普直接禁令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不僅讓這所歷史悠久的名校面臨重大危機,更是對美國高等教育開放性的猛烈一擊。
這一措施意味著,哈佛將面臨幾乎無法招收新留學生的窘境,現(xiàn)有的國際學生也被逼到角落:要么轉學,要么離開美國,否則就會被貼上“非法滯留”的標簽。
而國土安全部的聲明,無疑是在向全美大學和學術機構發(fā)出警告,特朗普顯然不打算止步于哈佛,這可能只是個開始。
根據(jù)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的指責,特朗普政府此舉有三大理由:助長暴力、反猶主義以及與中國合作。尤其是最后一點,“與中國合作”的標簽,似乎成了特朗普政府手中的“通行證”,讓他們得以對不順眼的對象進行猛烈開火。
【哈佛大學拒絕接受特朗普的無理要求】
此前,政府還曾要求哈佛監(jiān)視國際學生,并開除一些師生,哥倫比亞大學選擇了屈服,但哈佛選擇了抗爭,并甚至因此遭到撥款凍結。
而現(xiàn)在,政府進一步對留學生下手,這一系列舉措無疑展現(xiàn)了特朗普政府,試圖在教育領域推行保守主義,試圖通過強硬手段迫使大學順從,來保全所謂的“國家利益”。
要知道哈佛大學,這所1636年創(chuàng)建于馬薩諸塞州的名校,比美國建國還早了整整140年,是許多美國總統(tǒng)的搖籃,諸如羅斯福、肯尼迪和奧巴馬這些名字赫然在列。
然而,這3位總統(tǒng)竟無一例外都是民主黨人,難怪哈佛在特朗普眼中多少有點“眼中釘,肉中刺”的味道。難道此次禁令,還帶有一絲私怨的影子?
【特朗普政府此舉被質疑為“排除異己”】
面對這場由特朗普掀起的“槍打出頭鳥”行動,法新社等國際媒體紛紛發(fā)聲。不少美國人直言,特朗普此舉是在用政府力量打擊政敵、迫害異己,嚴重侵犯了“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學術界、商界甚至政界都能感受到這場風暴的威脅。
而哈佛大學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其校友遍布美國政壇和商業(yè)界,特朗普的措施注定會遭遇猛烈的反彈。不僅如此,美國的國際形象也因這樣日益封閉的政策而受損。
然而話又說回來,特朗普對哈佛的禁令,或許幫了中國一個大忙。2023年,中國留學生在美人數(shù)已超33萬,占國際學生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而哈佛大學里,中國留學生群體也頗具規(guī)模。
【中國在美留學生規(guī)模不小】
隨著特朗普政府的收緊政策,中國頂尖學者回國的浪潮漸熱。那些在海外打拼多年的研究人員,像齊國君、林華新等人,紛紛選擇回國繼續(xù)發(fā)展。這為中國的科研事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全球教育合作的視角來看,美國此舉無疑削弱了自身,高等教育的開放性形象,動搖了國際學生對美國教育的信心。與此同時,這給了中國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合作。
增強同歐洲、亞洲等區(qū)域的教育交流,不僅能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華,也能提高中國高校的國際化水平,為全球學術界帶來新的動力和活力。
可以說,特朗普對哈佛的壓制,若不及時放手,很可能蔓延至其他學術機構。這樣的政策,無異于斷送美國多年積累的科研優(yōu)勢。美國在全球科研領域的領先地位,得益于其開放的學術環(huán)境和對科學研究的巨大支持,而如今的封閉政策則可能逆轉這一切。
【特朗普禁令對中國來說或許不是壞事】
而在全球舞臺上,中國或許會成為這場教育變局的贏家。國際學生和學者的流動性提高,將為中國高等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促進國內科研事業(yè)的進一步騰飛。
總之,特朗普政府與美國大學之間的沖突,并不是一場簡單的教育政策之爭,而是深刻牽涉到意識形態(tài)、政治利益、國際關系等多個層面。
縱觀大局,雖然短期內特朗普可能希望借此敲打學界,宣揚他的美國優(yōu)先政策,但從長遠看,這樣的動作無疑是飲鴆止渴。
它不僅損害了美國的學術聲譽,也讓更多擁有才華的國際學生和學者,對美國教育環(huán)境感到失望。時間會證明,這種政策會給美國自身,帶來怎樣不可逆的損害。而中國在這場博弈中,必將可以抓住機會,擴大自己的綜合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