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用“戰機擊落霹靂-15導彈”,還有臉公開數據?美法日多國排隊。
印度高調宣稱用戰機擊落中國霹靂-15導彈,轉頭卻將殘骸當作“外交籌碼”,美法日多國排隊等著聽中國導彈的秘密。
印度防務網站消息稱,印軍在印巴沖突后繳獲了“基本完好”的霹靂-15導彈殘骸,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卻輕描淡寫地宣稱這款中國導彈“不過如此”,甚至不如印度國產的“阿斯特拉”。
與此同時,印度退役準將賈格迪普還聲稱,印度國產的“阿卡什”防空系統曾擊落巴基斯坦的F-16和梟龍戰機。
但賈格迪普沒說的是,這個仿制蘇聯SA-6的"國產奇跡",其實際命中率比印度吹噓的具備88%的命中率低的多。
2019年印度軍方多輪實彈測試顯示,“阿卡什”單發命中率不足20%,在新一輪的印巴沖突中,第三方觀察顯示其防空網攔截成功率僅47%。
印度的話還真不能全聽全信,更有意思的是,即便印方如此宣揚自制武器,西方國家依舊不感興趣,反倒是強烈要求印度共享霹靂-15殘骸的數據。
據印媒消息,目前“五眼聯盟”以及法國和日本都排隊等著印方公開殘骸,一起研究中國武器的“命門”。
印媒故意夸大殘骸價值,宣稱霹靂-15殘骸采用的雙脈沖發動機、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雙向數據鏈技術,正是美國AIM-120D和歐洲“流星”導彈尚未完全突破的領域。
法國尤其迫切,盡管印度否認,但多方證據表明,巴基斯坦殲-10C發射的霹靂-15曾在空戰中壓制印度“陣風”戰機。
作為“陣風”的生產國,法國急需破解中國導彈的電子戰參數,以維持對南亞的技術優勢。
而美國更希望通過殘骸逆向推導霹靂-15的射程極限:外貿版霹靂-15E標稱射程“大于145公里”,但實戰中曾在180公里外發起攻擊,這種差距背后隱藏的體系化作戰能力,才是五角大樓真正的擔憂。
但拿著霹靂-15的殘骸能破解多少機密?
筆者看來,這場所謂的“多國求霹靂-15殘骸”就是印方自導自演的一場戲。
要知道,巴基斯坦使用的霹靂-15E是外貿降級版,其雙脈沖發動機、有源相控陣雷達等核心模塊與解放軍自用型號存在代差。
更關鍵的是,導彈推進段燃料耗盡后,導引頭已通過自毀程序物理損毀,殘留的零部件僅能推測部分性能參數。
即便美國拿到殘骸,最多只能推測出固體燃料成分或發動機布局,但小型相控陣雷達所需的稀土材料和算法架構,絕非逆向工程能破解。
印度宣稱能借此掌握中國導彈“命門”,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過也要注意一點,西方仍可能從殘骸中獲取有限情報。例如通過固體燃料殘留分析,可估算霹靂-15E在160-180公里射程下的動力曲線;殘存電路板或揭示其抗干擾頻段。
但這些碎片化信息對實戰意義有限,畢竟中國早已列裝更先進的霹靂-17,其采用的凝視紅外成像+主動雷達復合制導技術,完全跳出了現有空空導彈的對抗邏輯。
印度為啥這么干?筆者看來莫迪政府有兩點算計:
其一,安撫國內情緒,繼續演“印方大獲全勝”的戲碼。在空戰失利引發國內輿論嘩然后,印度急需用“技術勝利”轉移矛盾。
其二,莫迪政府故意放出“多國排隊研究”的消息,或許是想以“共享研究權”為籌碼,向法國索要陣風戰機源代碼,同時要求美國放寬F-35技術轉讓限制。
這也是印度慣用的外交手段,2020年曾以“疫苗知識產權共享”要求施壓WTO,但未獲成功。
但這種兩頭通吃的把戲漏洞百出,若殘骸真如印方所稱“價值有限”,西方為何趨之若鶩?若印度確實掌握反制中國導彈的技術,又何必向法國求助?
印度的這場騙局,恐難有人真的上當,最多就騙騙國內的老百姓,讓印度人高興高興罷了。
中國的應對之道恰恰凸顯了體系化作戰的降維打擊。霹靂-15的威力不僅來自導彈本身,更源于中國為巴基斯坦構建的“傳感器-數據鏈-指揮中樞”全鏈路體系。
這場圍繞導彈殘骸的博弈,已然成為南亞軍備競賽的轉折點。印度越是炒作“技術泄露”,越暴露其軍工體系的脆弱性:號稱國產的“阿斯特拉”導彈至今未能大規模列裝,而“阿卡什”防空系統的極低的命中率難以外銷。
相比之下,中國通過體系化裝備出口,已幫助巴基斯坦建立起對印非對稱優勢。未來若霹靂-17隨殲-20外貿版進入南亞,印度靠“撿殘骸”撐起的國防自信恐將徹底崩塌。
一塊殘骸既要用來對內宣揚“軍工自主”,又要對外交換技術,天下哪有這等便宜買賣?
一場印巴沖突下來,印度軍事能力一般,但鬧笑話的能力確實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