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火箭軍第571導彈團:被廢棄的R-14中程核導彈陣地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處廢棄的地面部署中程彈道導彈R-14的戰斗發射陣地,隸屬于戰略火箭軍第571導彈團第1導彈營。該團于1970年被撤編。
這是1969年的一張照片,照片中是第571導彈團第1導彈營戰斗保障連的軍人
該團的歷史正是從此地開始的。1960年,在濱海邊疆區新西索耶夫卡村附近,571導彈團在烏特羅辛上校的指揮下組建,并編入戰略火箭軍第45導彈師。
隨后,第1導彈營的戰斗發射陣地(軍號44245)開始建設,工程進展迅速。初期是按照R-12中程彈道導彈的陣地設計進行施工的,但在建造過程中陸續增加新設施,并改為根據“丘索沃亞-N”項目建造以適配R-14導彈。自1961年1月起,陣地尚未完全完工,營的發射連就已開始值班戰備。
同時,陣地上部署了編號為44144的第1529核保障維修技術基地,負責存儲、維護和向陣地發放導彈專用(核)彈頭。該基地直接隸屬于蘇聯國防部第12總局。我們曾單獨撰文詳細介紹過這座基地。
1961年8月,團長由杰米多夫上校接任;同年12月,全部4個戰斗發射連竣工。1962年1月,第1導彈營在Duboвой少校的指揮下進入戰斗值班,部署有4座8K65 R-14U單級地面發射中程彈道導彈發射架,最大射程達3600公里。
R-14最初配備的是威力2.3兆噸的8Ф15單彈頭核戰斗部。后來,在1962年研發出適用于井基和地面部署的統一型R-14U導彈,射程更遠,并為其研制出新型統一戰斗部,這些戰斗部也安裝在洲際彈道導彈R-16上,包括威力3兆噸的輕型戰斗部8Ф115,以及威力約6兆噸的重型戰斗部8Ф116。這些戰斗部存放在維修技術基地的特殊庫房,經準備后運至陣地與導彈對接。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4月,營的一座發射連參與了名為“迷霧”的虛假情報行動。該行動在離常駐地較遠的赤塔州巴達車站一帶進行,由簡化編制的戰斗班組進行綜合演練,導彈型號為8Ж38(即R-2),并進行了推進劑加注及發動機初步啟動等操作。此類演習后來也在濱海邊疆區拉佐站和克拉斯基諾站附近展開。
1965年,團的第2導彈營裝備R-14U導彈并部署了“丘索沃亞”集群井基發射系統,開始擔負戰備任務,地點就在不遠處,我們也撰寫過專文介紹。同時,第3導彈營也在建設中,原計劃部署井基發射系統,但陣地最終未完工。
1969年6月12日,蘇聯國防部長安德烈·格列奇科與戰略火箭軍司令尼古拉·克雷洛夫在現場觀摩了第1發射連的一次導彈發射。在整個戰備期間,該陣地共進行了兩次針對堪察加庫拉靶場的實彈訓練發射;此外,第2導彈營的井基發射陣地也進行過一次發射。
還有未經證實的信息稱,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一枚未能送達古巴的導彈被運至第2導彈營,于1969年在堪察加靶場發射試射。但此消息尚需進一步核實。
1970年,隨著戰略火箭軍開始換裝為新一代帶有分導式彈頭的導彈系統,以及為兩年后即將簽署的《第一次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ALT-1)》做準備,第45導彈師被撤編。作為該師下屬部隊的571導彈團也隨即解除戰斗值勤,解除武裝并轉移至烏克蘭,編入第19導彈師,改裝為獨立發射型UR-100U導彈系統后重新擔負戰備任務,不過那就是另一段歷史了。
此后,隨著中蘇關系惡化,第123近衛導彈旅(軍號29473)從滿佐夫卡調至此地,配備射程達900公里的“Темп-С”(Temp-S)戰術導彈系統,并部署在原R-14戰斗陣地上。
然而到1987年,蘇聯簽署《中導條約(INF Treaty)》,“Темп-С”系統開始退役,由裝備特種威力火炮(可發射核彈)的炮兵部隊接替其位置。隨后蘇聯解體,90年代經濟困頓,2000年代起軍隊開始撤離該區域,到2010年代初已徹底離開。
在整個區域內共建有27座具有不同用途的加固設施,我們現在將依次進行參觀。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所謂的“2號設施”,這里曾經用于存放R-14中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安置在由多節組成的地面運輸架上。
這里一共存放了四枚導彈,該設施采用拱形的快速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并覆蓋有土方進行防護。
這是一張網上找到的、存放著導彈的2號設施照片。
另一張照片則展示了某個其他導彈部隊中類似設施的外觀,可以作為參考。
從該設施延伸出一條混凝土道路,通往發射平臺。
而現在的發射平臺則已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
盡管如此,在發射平臺中央仍保存著一塊加固混凝土基座,上面有一個金屬環,用于安裝導彈的發射臺。該發射臺原本存放于單獨的設施中,在導彈安裝前被運送至發射場。平臺周圍鋪設了來自輔助設施的管道和電纜管廊,這些輔助設施中存放著導彈燃料組分。此外,還設有通往發射指揮所的地下通道,整套系統中共有兩個指揮所,分別位于每兩座發射平臺之間。
這是一張在網上找到的照片,展示了在戰斗發射陣地(БСП)上展開的四個配備R-12導彈的發射單元的情形。
在該陣地上共建有四座發射平臺,呈一字排開,布局類似于早期R-12導彈的發射陣地,如圖所示。不過由于所有必要系統都設置在靠近發射平臺的發射前準備設施內,因此不再需要那么多輔助裝備。
這是一張來自《火箭兵》一書中的照片,展示了導彈安裝到發射臺上的過程。
在8K65 R-14導彈系統中,導彈的運輸車為組合式結構,由承載導彈的吊架、框架以及行走裝置組成。行走裝置在運輸和起豎過程中起到了配重作用,因此導彈安裝車(8У224)配備了新的平衡系統,能夠防止升起的運輸架傾覆,從而無需額外使用支撐桿。此外,安裝車上還裝有新式的服務平臺組件。
在導彈安裝到發射平臺之前,一輛來自維修技術基地(РТБ)的專用儲運車會將核彈頭運輸至現場,并與導彈對接。該彈頭被封裝在專用的熱控護罩中,而護罩只有在導彈發射前的最后一刻才被拆除。
每個發射平臺一側都設有一個小型的“發射準備艙”設施。
此外,每個平臺還有專用的發射臺存放間和其他輔助設備的倉庫。
每個平臺還配備兩個火箭燃料組分存儲設施,專門存放燃料——非對稱二甲基肼(НДМГ)和硝酸氧化劑 АК-27И“混合物”。
我們來看看其中一個倉庫。
在儲存設施的主大廳里,仍保留著原來固定燃料罐的托架。R-14導彈首次使用了硝酸作為氧化劑,以及非對稱二甲基肼作為燃料。在燃料輸送系統中,也首次配備了膜閥,用以隔離燃料罐與火箭發動機,這使得導彈可以長時間保持加注狀態待命。
整個設施內部曾被涂成銀色,以更好地維持恒定溫度。
我們通過一個開口進入下一個房間,原本這里安裝有密封門。
這個房間曾經用于安置燃料泵。
這里還有幾個開口,過去也裝有密封門。
這是一個大廳,眾多不同用途的管道接口都通向這里。
這里曾有一個小型的二層平臺。
這個二層平臺上曾安裝有通風系統以及一個用于維持所需溫度和濕度的小型裝置,該裝置結合了空調與加熱器的功能。
這是設施內的通風井。
此外,每個發射平臺旁還設有一處用于發射保障車輛的小型掩體。
我們繼續前往下一個發射陣地。
這里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2號設施”,用于存放導彈。
順便提一句,這個設施的大門是沿著這樣的導軌滑動開啟的。
這是另一個完全相同的導彈存放大廳。
以及發射平臺。
發射準備設施。
以及燃料與氧化劑組件(КРТ)的儲存庫。
這些設施完全一致,因此我們直接繼續前行。
在前兩組發射陣地的導彈倉庫之間,還坐落著另外兩座建筑。
在以R-12導彈為原型建設的標準陣地中,并沒有這種小型建筑,因此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它的用途。
這座建筑建于1967年,距離火箭團被裁撤僅有4年時間。
此后,它被用作某種倉庫。
地面上仍保留有尺寸標線。
該設施最后使用日期是2001年3月。
內部由一排小房間組成。
基本就是這樣了。
旁邊就是更為常見的“3號設施”,用于保障發射準備設備的運行。通常在標準陣地中,每對作戰單元×2座這樣的設施,而這里只有一座。
這是執行定期維護工作的主大廳。
還留有最后一批使用者遺留下的物品。
大約一半的建筑為兩層的技術模塊,內設生命保障系統與維修車間。
這里曾設有樓層之間的樓梯。
盡頭處是一個備用出口。
這座建筑是整個導彈營的戰斗指揮所。
這一指揮所是R-12導彈標準陣地的遺產。標準的R-14陣地并沒有這樣的指揮所,而是每兩座發射臺配備一個指揮所。
該指揮所位于早期設計的一種快速搭建式組合建筑中,采用拱形布局,并使用空心板構成,這類指揮所常見于早期的R-5和R-12導彈陣地。
實際上,在這處陣地建造期間,其軍事小鎮中還建設了一座大型兩層的指揮所,從1961年到1965年,在第二營進入戰斗值勤前,它曾是整個571導彈團的指揮所,之后則承擔起第一營備用指揮所的職能。
我們繼續在這片區域內前行。
又是一座導彈倉庫。
又一處發射平臺。
帶有用于安裝發射臺的承重混凝土板。
一旁同樣設有發射準備控制艙。
通往第二對發射臺的戰斗指揮所的通道(失水廊)已被淹沒。
這一對也有同樣的燃料/氧化劑儲存設施組合。
其中一座完全空置,
另一座還保留著導彈容器用的承托裝置。
這是第四座導彈倉庫。
和之前的完全相同。
在基地盡頭,曾設有車輛技術維護和維修點。
在區域的盡頭,曾設有汽車技術維護與修理站。
設有車輛輪胎沖洗用的高架平臺和洗車坑。
還有第一梯隊長車專用的車庫。
以及第二梯隊戰略儲備車輛的封存車庫。
以上就是571導彈團第一營舊戰斗出發陣地至今所遺留保存下來的全部內容。
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次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