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出片】的中國人,全住在了小紅書;這背后的心理動因,除了追求【美】,更是渴望自己的內容被當作景觀空間的信息資料,吸引其他用戶去分享去點評去凝視。這種強烈的“出片”意識,也正在被用戶化用到追劇互動上——無論是圖文筆記,還是視頻切片,只要符合“出片”的美學奧義,都會獲得不錯的數據。
作者:條形碼????????????????????????????????????????????????????????????????????????????????????????????????????????????????????????????????????????????????????????????????????????????????????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內容市場瞬息萬變,觀眾們的主流互動平臺也在分出新的勢頭,小紅書進入了上升期。
上個月結束熱播的古裝劇《雁回時》,因在小紅書上的數據比起其他平臺遙遙領先,便被用戶稱為“第一部靠小紅書托舉起的長劇”,而去年頗具散文氣質的精品短劇《我的阿勒泰》,憑借在小紅書上廣為流傳的視頻切片,成功吸引了不少用戶去追劇。
以這兩部劇為典型,恰恰反映出小紅書用戶在影視內容消費上具備的行為特征——偏好【賣相好】與【極致議題表達】的影視作品。
一方面,她們追尋“出片”帶來的儀式感和關注度,對于精致的內容有著天然的偏向;另一方面,她們同樣渴望通過影視作品進行自己對生活的深刻關注,也渴望聽見更激烈的發聲與表達——這不僅僅是小紅書式的內容消費偏好,亦是年輕生猛、有思想和表達的當下一代,對于內容的真實需求。
小紅書用戶,用“出片”思維追劇
一生要【出片】的中國人,全住在了小紅書。
生成美圖,并在社交媒介上廣而傳播,這或許是小紅書用戶與其他平臺用戶之間,最為明顯的區別。這背后的心理動因,分為兩層:第一點,對于【美】的內容的不懈追求;第二點,渴望自己的內容被當作景觀空間的信息資料,吸引其他用戶去分享去點評去凝視。
而這種強烈的“出片”意識,也正在被用戶化用到其他領域。反映到追劇看片這一行為上,便形成了這樣的現狀:對于有sense、有調性的內容的偏好,以及大量原創內容的生成。
首先,如果我們在小紅書搜索幾部熱播劇的tag數據和筆記,便能夠發現,無論是圖文筆記,還是視頻切片,只要符合平臺所推崇的“出片”的美學奧義,都會獲得不錯的數據。
近的如《難哄》,點開#難哄#tag,首先推來的便是標題為“誰說內娛沒有好的轉場”的切片,8.8萬的點贊量,再次表明薯人很吃這類精致的【出片感】“細糠”。緊接著露出的則是一條圖文筆記,幾張難哄劇照被裁剪成手機壁紙的格式,配文則是:難哄的美工好絕。近2000的點贊量不會騙人,薯人對氛圍感寫真,抵抗力真的為0。
而去年聲量不小的熱播劇《墨雨云間》,即便劇已經完結近一年,但在小紅書上仍有不少用戶在反復咀嚼劇中的鏡頭美學,稱贊導演“鼓風機”式攝影語言。
其次,就當下的實際情況來說,比起在微博、b站等平臺發布二創物料時,容易被下架審核,以及在豆瓣平臺發布劇情討論帖時,常會招致舉報,小紅書則擁有更廣袤的輿論場域,其“活人多”的觀感也由此而來。同時,從中其實也能夠窺探出用戶的定向遷移,以及對于不設限表達、創作的強烈需求。
活人越多,便意味著用戶在追劇時能跑通越多賽道。美妝、服飾、美術場景、飲食、攝影構圖、嗑cp、寫夢女文……條條大路最終通向影視作品在泛數據層面的火爆。
就拿今年初開播的《白月梵星》來說,在小紅書上,劇中女二茯苓仿妝的最高點贊量有20.8萬之多,而熱播劇《永夜星河》女主凌妙妙的仿妝視頻,點贊量在3萬以上的有也有數條。
劇集中的服飾造型、飲食等同樣是薯人的心頭好,以《國色芳華》為例,顏色艷麗、款式大氣的唐制服飾,席卷了小紅書平臺,“中式美學”再次成為熱門議題;而以明代為故事美學背景的《九重紫》,則通過在劇中詳細展現多款明代美食,使得用戶在追劇之余,也在小紅書上打卡復刻同款。
同樣的,多位博主掀起的“女明星夢女文”運動,也成為了小紅書用戶在追劇時開辟出的新潮流。
“夢女”通常指的是幻想自己與某位男性角色,或者現實生活中的男性公眾人物發生互動的女性群體,而許蠻蠻等小紅書博主,通過為女性公眾人物創作夢女文,成功為女演員們賦魅,從而讓小紅書用戶在追劇之余,擁有自由闡釋女演員自身特性的空間,同時延展了影視作品的解讀邊界。
比如前不久,文淇和劉浩存主演的《想飛的女孩》上映,兩人在路演時的互動以及在采訪中言之有物的回答都給年輕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薯人也順勢寫起了文淇、劉浩存的夢女文,拉起該片最為中堅的輿論聲量。
事實上,小紅書也注意到了用戶們自發形成的這種“出片”風格的追劇模式,今年春節檔,小紅書出品的幾部短劇,如《墜入春夜》,便深諳用戶們的喜好,精致的構圖與攝影,以及高級不廉價的造型,成功俘獲了不少從未涉足短劇內容的社區用戶。
除了平臺本身,影視作品的宣發團隊同樣注意到了薯人在影視內容層面的獨特偏好,早在2023年,便有多部影視劇在小紅書玩起宣發新花樣,而去年《我的阿勒泰》則將這種花活玩得淋漓盡致。
劇播期間,用戶搜索劇名之后,搜索欄頂部便會出現“點擊進入阿勒泰的治愈世界”標題鏈接,活動下方還有多個細分類型,如AI黑科技打卡照等,使得劇粉和普通用戶都能夠沉浸式“打卡”出片。
女性議題走得更遠,更拒絕溫吞表達
作為女性用戶占比高達71.98%以及18-24歲年輕用戶占比43%的內容社區,除了“出片”風追劇外,小紅書用戶對于女性議題的關注,相比其他平臺,無疑更為密集和高頻。
同時,用戶顯然更容易被極致的表達內容所吸引,也就是那些能夠引發情感共鳴和深度思考的議題;而對于溫吞、情緒濃度較低的內容,則偏向于無感。
具體而言,關于女性成長、情感關系發展和自我實現等圍繞女性產生的議題,尤其能夠打動她們。這些議題不僅與小紅書用戶的年齡和性別特征高度契合,也反映了她們對自身生活狀態的深刻關注。
以《雁回時》為例,在播出期間,追劇的薯人們發布了多篇筆記,探討劇中展現出的中式母女羈絆、女性之間的互助以及女同性恨等圍繞女性生發出的情感關系。在她們看來,《雁回時》將母女關系里無法斬斷的母系聯結和傳承呈現得具體入微,創作者的這種表達,恰好迎合了小紅書社區的用戶偏好。
3月在院線上映的意大利電影《還有明天》,導演對家暴、女性勞工等社會議題的切實關注,讓年輕觀眾感受到了同頻共振的欣喜,在小紅書上,能夠看到不少用戶將其定義為“老娘電影”。這也含著她們對過去的“小妞電影”的反觀。
與此同時,影視作品里圍繞女性展開的議題,也會讓小紅書用戶延展到現實生活中自身的生活狀態之上。
《折腰》開播以來,關于“小喬沒有大名”的討論在小紅書上層出不窮,不少人聯想到在現實中,很多女性也被動地失去了大名,成為了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媽媽。
關于“名字”的討論,至此并未結束,她們還注意到在女頻作品中,作者通常給女性角色取一些abb式的名字,諸如“嬌嬌”“軟軟”這類無多少實際意義的名字,她們會提出這充斥著對于女性的刻板偏見。
而如受到好評的《180天重啟計劃》里,女主顧云蘇即將三十歲卻面臨失業,生活一團亂麻,劇中將顧云蘇這類年輕人的困境寫得細膩與寫實,也讓觀眾自然而然越過現實與虛構的邊界,重新審視起自己的生活。
同樣,在“拒絕溫吞表達”這個層面上,小紅書用戶無疑是激進的,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社區內對于“虐女鏡頭”的討論。
尤其讓她們感到不適的,便是對準受害者的“虐女”鏡頭,女性受害者恐懼的眼神和顫抖的身體,某種程度上這并非是對于暴力的抨擊,而可能會帶來對于施暴力量的再度確認。
另一種典型案例,便是用戶們對于更現代的女性情感關系以及女性事業線的強烈肯定。
近期收官的都市劇《蠻好的人生》,在小紅書上便收獲不少強烈的肯定評價,許多女性用戶對于該劇大結局尤其表示滿意,諸如“不接受弟弟,才是無數女人滿意的大結局”、“姐弟戀不合理,但薛曉舟單戀胡曼黎很合理”以及最密集的關于“女人就該搞事業”的討論在小紅書上層出不窮。
同樣受到好評的還有《無盡的盡頭》,在大結局時,主角林之桃雖然單身未婚,但她的生活過得十分充實,創作者對于不婚人群直截了當的包容態度,給不少小紅書用戶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實上,這種極致化的表達,不僅體現出小紅書用戶對情感宣泄的需求,也符合她們對于女性力量、女性主義的認同。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