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要上市了,這是近期國內美妝行業討論的焦點。
這家國產美妝品牌,成立于2016年,主打美白護膚產品,通過直播帶貨、小紅書種草、明星代言,2024年銷售額(GMV)已突破50億元,基本都在線上。
這套邏輯,想必非常“眼熟”。
從完美日記到花西子,從薇諾娜到谷雨,這些國貨美妝的崛起路徑幾乎如出一轍,用高密度內容轟炸完成用戶心智占領。
不過,如今谷雨IPO在即,資本市場的態度也有所轉變。以前市場關注GMV增速和市占率;當下投資人追問的重點已變成“單客生命周期價值”。
因此,這場被反復復制的“爆款公式”,還能否撐起后來者的野望?
國產美妝的資本過山車
狂熱、降溫、理性回歸,不到十年,國產美妝行業變化劇烈且鮮明。
時間回到2018年,當時完美日記、花西子等新銳品牌借助社交媒體紅利異軍突起。
這場狂歡在2020年~2021年達到頂點:逸仙電商紐交所上市首日大漲75%,貝泰妮登陸創業板后市值突破1200億元,華熙生物、珀萊雅等老牌企業股價持續攀升。
資本用真金白銀投票的邏輯清晰可見,源于線上渠道重構帶來彎道超車機會,Z世代消費覺醒孕育萬億市場空間。
不過,市場很快也意識到,“流量=品牌”難以維系,從2022年開始,泡沫破裂與行業洗牌隨之到來。
2022年,逸仙電商股價較發行價跌超97%,市值蒸發超120億美元;貝泰妮市值蒸發超600億元;2023年花西子因“79元眉筆”事件品牌聲譽受損,GMV大幅下滑。
看似偶然的個體事件,實則是行業集體困境的投射。從融資情況來看,相較于歷年,2022美妝個護行業融資交易情況出現了斷崖式下降,2022年共74條投資事件,同比下降57.71%、投資金額約為79.49億元,同比下降72.88%。
為什么行業以及資本市場,對于這些新銳品牌的“態度”急轉直下?
一方面,是流量成本飆升。抖音等平臺美妝類目CPM(千次展示成本)從幾元漲至上百元,導致這些化妝品企業營銷費用暴增,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
另一方面,是產品同質化。玻尿酸面膜、氨基酸潔面等爆款被快速復制,玩家的品牌力不足,消費者忠誠度自然也很低。
所以,整個行業大概就是,概念被推出、行業競爭加劇、概念被磨平這樣的過程。
如今除了流量,資本開始關注凈利潤、復購率等核心指標,對“燒錢換規模”模式持謹慎態度。
我們再看這些企業近期財報,“賺錢”能力仍在持續承壓。
比如,貝泰妮2024年實現營收57.36億元,同比增長3.87%;實現歸母凈利潤5.03億元,同比下降33.53%。今年一季度的形勢更為嚴峻,營業收入達到9.49億元,同比下降13.51%;歸母凈利潤僅為2834.05萬元,同比大跌83.97%。
敷爾佳2024年實現營收20.17億元,同比增長4.32%;實現歸母凈利潤6.61億元,同比下降11.77%。
華熙生物則出現了“雙降”的情況。公司2024年實現營收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1%;實現歸母凈利潤1.74億元,同比下降70.59%。
總之,大家對這個新銳品牌的預期,在于“概念”講多久,行業這么卷,大家的判斷也是越來越理性。
谷雨流量紅利的AB面
在這個背景下看谷雨IPO,更像是對行業轉型期生存策略的檢驗。
2016年,谷雨以“光甘草定”為核心成分切入賽道——這一成分提取自中國特有植物光果甘草,具有美白淡斑功效。
谷雨的目標群體,是有美白和淡斑需求的年輕女性。
發展過程中,谷雨在幾乎踩中了每一個主流社交平臺的流量紅利。
首先是淘寶直播,這是谷雨的起家之地。創始人王安寧曾公開表示,早在2016年7月,谷雨就試水淘寶直播,半年后銷售起量。彼時,淘寶直播剛剛上線不久。
2018年,谷雨又入駐小紅書,設立小紅書商場旗艦店。彼時小紅書剛好還是發展電商行業,意圖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駐。谷雨頻繁與小紅書腰部素人合作,快速觸達核心用戶。
從2020年起,谷雨繼續將目標盯上了快手與抖音平臺,陸續與賈乃亮、麥小登、彩虹夫婦等抖音頭部主播合作。
用戶與平臺,谷雨的每一次到場,似乎都剛是時候,也并不費力的摘下了“果實”。
近幾年,谷雨GMV實現了爆發式攀升。2021年突破10億大關,2022年迅猛增長至22億,2023年進一步躍升至35億,到2024年更是成功跨越50億門檻,年增速超40%。
不過,企業的隱患也在此。
這種高舉高打的增長策略,與早年依靠流量紅利崛起的完美日記等品牌軌跡高度重合;但這意味著,當行業流量成本攀升,過度依賴營銷驅動的模式,終將侵蝕利潤空間。
而產品戰略層面,谷雨同樣面臨巨大困境。其主要收入仍依賴精華品類,盡管此后推出“白千松露”系列試圖切入抗衰市場,但該賽道已聚集華熙生物、珀萊雅等巨頭。
與此同時,渠道布局的失衡同樣值得關注。
盡管線上收入占比超90%看似聚焦,實則隱藏風險。2024年淘天美妝GMV為2431億元,同比下滑10%;抖音電商GMV雖同比增長,但面臨商家投訴量暴漲。
這種渠道失衡不僅加劇營銷成本,更限制了品牌體驗場景的構建。
站在IPO節點審視,谷雨實質上面臨三重轉型考驗:從營銷驅動轉向研發驅動,從單品突圍轉向生態構建,從流量收割轉向用戶資產運營。
在功效護膚賽道日益內卷的今天,如何平衡短期業績增長與長期價值創造,將是檢驗其戰略定力的關鍵。
當行業進入“下半場”競爭,谷雨需要證明的不僅是差異化故事,更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進化能力。
資本背后的三重拷問
再看新銳國產美妝品牌,資本市場回歸理性,本質上是對國產美妝商業模式的系統性質疑。
首當其沖的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
國際品牌歐萊雅集團經營利潤率常年保持在20%左右,而這些國內頭部企業多在5%-10%區間徘徊。
這些新銳國產面臨的,是流量紅利消退后,新客獲取成本(CAC)與客戶生命周期價值(LTV)的剪刀差持續擴大,導致用戶復購率降低,獲客成本高,成本不斷被壓縮。
其次是技術護城河的缺失。
比如,歐萊雅每年注冊專利超500項,國內企業多在100項以下,同時不少國內品牌依賴國際原料商(如DSM、巴斯夫)提供的“成熟成分”進行概念營銷,當然,部分頭部企業也已開始布局自研原料。
最后是渠道變遷的不確定性。
抖音等新興平臺重塑流量分配規則,但抖音渠道退貨率持續飆升,暴露出興趣電商與美妝消費特性的深層沖突。未來,渠道變遷還得經過行業從“流量紅利”走向“精細化運營”的陣痛。
此外,監管政策的收緊加劇了這種不信任。比如,近年來藥監局新規直指"醫療美容"亂象,禁止普通化妝品宣稱“干細胞”“抗炎”等功效。據相關機構測算顯示,新規可能導致行業10%的SKU淘汰,對于依賴概念營銷的中小品牌無異于釜底抽薪。
這背后,更深層的邏輯在于消費市場認知迭代。
根據DT研究院和美團外賣聯合發布的《當代青年消費報告》,95后和00后的受訪者在消費時最不在意商品的“流行度”,其次是“網紅測評結果”,然后是“品牌/代言人”。
最看重的,是“滿足物質需求,買到有用的東西”;約有58.3%的受訪者在消費時最不能忍受的是“被收智商稅,商品實際沒用”。
換句話說,雖然年輕人對互聯網推崇度極高,但年輕人同樣“叛逆又機靈”,品牌的營銷“花招”在他們面前可以一時奏效,但這不是長久之勢。
小結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谷雨的上市征程已超越個體企業的成敗,成為檢驗國產美妝能否跨越“青春期陷阱”的試紙。
行業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是:當流量神話破滅、情懷紅利消退,拿什么來支撐百億市值夢想?
化妝品終究是時間的生意。國產美妝要贏得資本市場的持久信心,需要的不是又一個“爆款神話”,而是把"中國成分"的故事寫進全球化妝品工業的基因序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