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簡約而不簡單!GLP-1RA周制劑帶來綜合獲益。
2型糖尿病(T2DM)帶來的疾病負擔有目共睹。由于T2DM的漸進性特征,絕大多數患者需要接受降糖藥治療[1]。多種傳統的降糖藥在降低血糖的同時會出現體重增加和低血糖風險,這可能會抵消一部分血糖降低帶來的獲益[1]。而一些新型降糖藥,如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的循證醫學研究除證實其降糖療效外,還積累了大量獨立于降糖效應之外的心、腎等器官保護作用的證據,從而為患者實現綜合獲益帶來希望[1]。
那么,面對多種GLP-1RA藥物,臨床該如何選擇?對此,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張鳳平教授分享了一個精彩病例。同時,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段麗君教授針對這一病例進行了深度點評。
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56歲。
主訴:血糖升高15年,伴口干、多飲7天。
現病史:患者于入院15年,于當地醫院發現血糖升高,并確診“2型糖尿病”,規律藥物治療,具體不詳,近期口服藥物二甲雙胍片500mg每日三次(TID)、伏格列波糖100mg TID、格列美脲片2mg TID降糖治療,平日未規律監測血糖,入院前15天,體檢時檢查靜脈血糖:15.26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11.60%,尿常規示尿糖4+,尿PH6,尿酸(UA)431.0umol/L,肌酐(Cr)80.3umol/L,酮體、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均呈陰性。患者于入院前7天無明顯誘因出現口干、多飲、多尿癥狀,伴四肢麻木,病程中不伴頭暈、惡心、視物模糊,無胸悶、氣短。今為進一步診治而收入院。患者自發病以來,精神、食欲、睡眠可,大便如常,體重無改變。
既往史:平素身體狀況良好,高血壓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吲達帕胺”降壓治療,自訴平日血壓控制良好,140/100mmHg,否認傳染病史,已接種新冠疫苗,否認手術史,左手食指末端缺損,否認輸血史,否認藥物或食物過敏史。
個人史:生于內蒙古自治區,長期居住天津市,否認毒物、動物、放射性物質及傳染病接觸史,否認性病及冶游史。否認吸煙史,否認飲酒史。已婚,育有1女,體健。
家族史:否認傳染病及遺傳病家族史。
體格檢查:
常規化驗:
糖尿病相關化驗:
影像學檢查:
眼科會診:
診斷:T2DM;高血壓;脂肪肝。
治療方案:
降糖方案:二甲雙胍500mg 每日四次(QID)+司美格魯肽0.25mg 一周一次(QW),一周后增加至0.5mg+達格列凈10mg 每日一次(QD)+甘精胰島素12U。
其他用藥:瑞舒伐他汀鈣 10mg 每晚一次(QN)+美托洛爾47.5mg QD。
治療過程:
治療期間血糖監測情況(mmol/L)
2個月后隨訪:
病例分析
段麗君教授談道,此患者病程長達15年,未系統用藥,所以血糖控制并不理想。眾所周知,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四大類。針對糖尿病的系統治療,明確分型是第一步,然后需要進一步檢查患者的血糖、尿糖、HbA1c、胰島功能等指標,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同時,還需要了解患者的肝腎功能、其他代謝指標,以確定是否存在糖尿病并發癥,而后再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
段麗君教授指出:“本例患者經全面評估后選擇司美格魯肽,一方面是出于簡化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的考慮;另一方面,胰島素有導致體重增加的可能,而司美格魯肽作為一種新型降糖藥,可促進患者體重減輕,從而幫助患者實現血壓、血脂的改善。”
此外,胰島素治療過程中的低血糖風險需要重視,司美格魯肽以葡萄糖依賴的方式降低血糖,可減少血糖波動,提高血糖控制的穩定性[2]。本病例經司美格魯肽及其他藥物綜合治療后,FPG從9.35mmol/L降至6.7mmol/L,PPG從16.4mmol/L降至6.35mmol/L,體重、腰圍、血壓、血脂等指標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目前,包括司美格魯肽在內的GLP-1RA已獲得國內外指南的推薦。比如我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指南[2]明確提到,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或心血管風險高危的T2DM患者,不論其HbA1c是否達標,只要沒有禁忌證都應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加用具有ASCVD獲益證據的GLP-1RA或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早在2023版《糖尿病診療標準》[3]就提到,對于已合并ASCVD/伴有心血管疾病(CVD)高風險、合并腎臟疾病或心力衰竭的T2DM患者,建議將SGLT-2i和/或GLP-1RA作為降血糖和全面降低心血管風險的一部分,這一決定可獨立于HbA1c目標并考慮個人特異性因素。相信在后續的臨床應用中,GLP-1RA可幫助廣大T2DM患者實現更好的預后。
專家簡介
張鳳平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1997年畢業于山西醫科大學,2008年就讀于天津醫科大學并獲得碩士研究生學位
目前在第一中心內分泌科從事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
擅長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的診療
曾經于2016年,赴英國學習糖尿病神經病變基礎和臨床,并在國內核心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社會學術任職: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青年委員,天津市抗衰老學會內分泌分會委員,預防醫學會養生保健分會委員
專家簡介
段麗君
內分泌代謝科科主任 主任醫師
博士,教授
現任天津醫科大學及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天津市醫師協會內分泌與代謝科醫師分會常委、總干事
天津市微量元素學會理事、慢病與微量元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天津市醫療健康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常委
天津市醫療健康學會女性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
天津市心臟學會內分泌與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秘書
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
天津市糖尿病防治協會委員、秘書
天津市整合醫學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
參考文獻:
[1]顧天偉 朱大龍.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2, 14(11): 1128-1135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1,13(4):315-409.
[3]ADA.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 1):S1–S291.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