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自斷臂膀!
特朗普這一紙禁令,是要徹底毀了哈佛。
特朗普政府暫停哈佛大學招收國際生資格,指控哈佛“縱容反猶抗議”,但沒有提供出具體的證據。
對于這種“霸凌”,哈佛校長也不是沒有拒絕過,不過并沒有什么用。
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
甚至,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暗示,這不是結束,僅僅是開始,下一步可能針對哥倫比亞大學等“抗議活躍”的高校。
美國作死實錘
美國科技界最近的日子不好過。留學生數量持續下降,這讓依賴國際學生的MIT的AI實驗室教授們急得跳腳。
硅谷的老牌科技公司現在是一個頭兩個大。一邊是政府天天喊著要重振制造業,要搞芯片自主;另一邊又把最能干活的中國工程師往外趕。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芯片工程師說:"我們組三個中國同事突然被取消簽證,項目直接停擺。現在老板天天催著招人,問題是去哪找既懂技術又不用擔心簽證的替代者?"
AI公司的HR私下吐槽:"現在誰敢招中國學生啊?簽證說沒就沒,項目做到一半人跑了,這誰受得了?"
國運時刻:接住“人才紅包”需要什么?
應該說,美國的持續排外政策,恰恰給了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人才抄底”機會。
但問題在于:中國能否真正抓住這個機會?
中國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光砸錢是不夠的,必須要拿出真章法。
過去,中國吸引海外人才主要依靠
高薪、科研經費、住房補貼
等物質條件,這也吸引了一部分歸國人才。然而,這還遠遠是不夠的。
頂尖人才最看重的從來不只是薪資待遇,尤其是那些在美遭遇困境的華人科學家和創業者。
他們更渴望能心無旁騖地投身研究,而非被行政指令和短視的考核指標束縛。能否主導開創性項目,而非淪為執行者?年輕人才是否能憑實力而非資歷獲得機會?這些才是真正觸動他們的關鍵。
生活環境同樣重要。子女能否接受與國際接軌的教育?醫療資源是否便捷優質?這些細節往往決定著人才的去留。更令人擔憂的是政策的不確定性——今天的特殊支持明天是否還在?簽證、稅收等規則能否清晰透明?
要吸引這些人才,需要更精準的舉措。比如為因簽證問題滯留的STEM人才開辟快速通道,主動向受排擠的學者伸出橄欖枝。科研生態亟待革新,必須打破官僚主義對經費分配的干擾,真正支持有潛力的探索,
哪怕風險較高。配套的"軟環境"也不容忽視:從國際學校到雙語醫療,從便捷簽證(如學習美國的EB-1)到暢通的學術交流,只有解除后顧之憂,才能讓人才全心投入創新。
有些企業已經行動起來,目標鎖定美國車企裁員的中國工程師,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已啟動“替代性招聘”。
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也面臨著長期的挑戰,美國若2025大選后政策回調,部分人才就可能“二次流動”。
結語
80年前,愛因斯坦為逃離納粹赴美,寫下《致羅斯福總統的信》,促成了曼哈頓計劃。
今天,美國政客親手將21世紀的愛因斯坦們推向中國。
如果我們能把人才強國戰略與科技自立自強目標結合,既要短期吸引海外頂尖人才,也要長期培養本土戰略科學家,有望在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下,成為全球高端人才的首選地之一。
唯一的問題是,我們的高校能否少些“非升即走”的內卷,多些“十年不鳴”的耐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