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為項目推進提供堅實支撐。南寧學院與本地農業科技企業共建實踐基地,企業提供先進的傳感器、智能控制設備等硬件資源,以及農業大數據分析軟件試用權限。學校則發揮科研與教學優勢,組織專業教師提供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持。學生們得以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與產品研發與測試,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企業資深工程師作為校外導師,參與項目方案制定與優化,針對系統穩定性、可靠性及成本控制等關鍵問題出謀劃策,帶來行業前沿視角。
從知識融合與價值轉化來看,“智灌芯農”系統是多學科知識深度融合的結晶。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負責搭建數據傳輸網絡,保障土壤濕度、溫度、氣象等數據實時穩定上傳;農業工程專業人員依據作物生長特性,制定精準灌溉策略;計算機科學專業同學運用算法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采集數據深度挖掘,實現灌溉的智能決策。這一過程不僅是知識的跨界整合,更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通過精準灌溉,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 ,人力成本降低40%,農作物產量平均提升20%,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團隊成員的知識運用與能力也得到全方位提升。面對傳感器精度不準、通信信號不穩定等技術難題,成員們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反復測試優化,創新采用新型傳感器與通信協議,攻克技術難關。在團隊協作中,大家學會跨學科溝通協作,從協調分工到解決矛盾分歧,領導力、組織力、溝通力不斷增強,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得以錘煉。
如今,“智灌芯農”系統已在南寧多個縣區的農田、果園、蔬菜大棚推廣應用。農民通過手機APP就能遠程監控灌溉情況,一鍵下達灌溉指令。曾經靠天吃飯、憑經驗種地的傳統模式逐漸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數據驅動、精準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展望未來,南寧學院團隊表示將持續優化“智灌芯農”系統,引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進一步提升系統智能化水平與數據安全性,拓展應用場景。同時,加強與各地農業部門、企業合作,推動智能灌溉系統在更大范圍推廣,助力鄉村振興,為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讓科技之花在廣袤田野綻放更絢爛光彩。
近日,在南寧的廣袤農田間,一場悄然而至的變革正改寫傳統農業的面貌。由南寧學院牽頭,聯合多家農業科技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同研發的“智灌芯農”智能灌溉系統,在多個試點區域成功應用,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開啟“數據種地”新圖景,也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
在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成為關鍵課題。南寧學院的研發團隊敏銳捕捉到這一需求,依托學校產教融合、學科融合的優勢,集結通信工程、農業工程、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專業人才,開啟智能灌溉系統的攻關之旅。
項目伊始,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調研。與農戶密切交流中,他們了解到傳統灌溉方式不僅水資源浪費嚴重,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還因灌溉不均導致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難以保障。這些一手資料為項目研發明確了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