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一篇題為《校長就怕12345》的家長自述文章引爆網絡。文中,一位父親以激憤筆觸記錄:兒子被班主任勒令停課1日反思,卻被校長加碼至一周,家長堅稱“這是逼我送禮”,于是撥通12345投訴,次日便接到復課通知。他以勝利者姿態宣言:“校長就怕12345!若處罰合理,怎會輕易妥協?”字里行間,更將矛盾指向教師群體:“多少孩子被無良老師冤枉?小題大做者,該醒醒了!”
該文在評論區掀起軒然大波,超230條留言形成兩軍對壘。支持家長的網友高呼“干得漂亮”。“贏得漂亮!希望你的孩子在人生中贏得更多!”“你兒子是最棒的!堅持自己的理念,不要動搖!“這些聲音將12345視作對抗教育不公的武器。
有老師正話反說。“你是人生贏家。你贏了老師、校長、學校。你兒子比你還牛,他贏了千軍萬馬,你的一個激動,他從萬馬軍中殺出一條血路,一路遙遙領先,與你相逢。老子告狀兒子嗨!風風火火闖紅燈!““這下你兒子可以在學校自由自在了,沒那個老師敢管,管了就惹火燒身!“
一位老師發出靈魂追問“你送孩子去學校讀書的目的是什么?是炫耀家長更牛?”,家長爭辯說“不是這個意思,主要是對學校將孩子往家里趕不滿,老師應該和家長一起商量對策,不是推出學校一了百了“?!袄蠋熅蜁貌还軄韲樆<议L,你以為好學生是你管教出來的嗎?可笑,水到橋頭自然直。“
該文引發的輿論海嘯,本質是家校信任危機中的“羅生門”。筆者梳理230余條評論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家長始終未公開孩子被停課一周的具體原因。這一沉默,與“瑞安老師被拘案”形成詭異呼應——當時家長只提“老師揪孩子搖晃、抓孩子頭發”,絕口不提“孩子朝老師滋水在先”。
這種“選擇性敘事”正在成為家校沖突的隱形推手。家長通過選擇性敘事,用12345投訴實現“快速返校”;學校被迫低頭,老師害怕追責而放棄對該生的管教,最終是這位家長的孩子買單。
從這位家長的文章看,其老師只會拿不管嚇唬家長、好孩子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校長也怕12345、我贏了等觀點,反映了家長教育理念的偏頗和極端。這種理念,會支持其在家校對抗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會害了自己的孩子。
現實中,持有這種觀念的家長不是少數,這意味著,家校之間不容易做到同頻共振,形成合力。如果學校想要形成合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通過家長學校培訓家長,需要堅持原則頂住投訴,需要大力宣傳,讓教育懲戒規則家喻戶曉。這樣,才能重建家校信任,形成合力。
教育不是角斗場,不需要決出勝負。當那位父親在鍵盤上敲下“校長就怕12345”時,他或許贏得了一時痛快,卻可能讓孩子輸掉整個世界。畢竟,真正的好教育,從來不是家長與教師的單打獨斗,而是兩個教育者群體的雙向奔赴。放下對抗的執念,重建規則的共識,我們才能為孩子撐起一片沒有陰霾的成長天空。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