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的百合大家都不陌生,香氣撲鼻,花香四溢,有“百年好合”“百事和合”的美好寓意。而提到海百合,望名生義為海中的百合花,看到海水中精致的海百合,蕨類的葉子般的觸手擺成花一樣的形狀,也難免會讓人不覺得它是一種植物。其實,海百合是一種古老的無脊椎動物,屬棘皮動物門,海百合亞門,海百合綱,與我們所熟知常見的海膽、海星、海參同屬一門類。
生存環境
不只是在深海,不論淺海或深海、熱帶珊瑚礁或者高緯度地區,都能發現其蹤跡,從炎熱的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到高緯度的日本海域都有海百合的生長。
海百合的類型
一種為有柄海百合類,由萼、腕、莖、根四部分組成,和植物一樣有著長長的莖,莖由環狀骨板構成,中空,通過錨狀的末端的吸盤固定附著在海底,還有一種說法,錨狀的根可以固定在浮木上。無法隨波逐流,柄上有一個“花托”,多條腕構成了這個“花托”,且腕一般具有多級分枝現象,腕上有觸手,兩側生有細小的分枝(羽毛狀枝節),能分泌粘液,花托里面包含消化、生殖、循環等所有內部器官,口和肛門位于中心位置。
一種為無柄海百合類,沒有長長的柄,僅有幾條小根的“觸手”作為固著器,口和消化管位于花托狀結構的中央。它們隨波逐流或者短暫停留在珊瑚礁或者巖石上,和有柄海百合不同,它們為了生存捕捉到更豐富的食物,(腕)比有柄海百合要多很多,每條腕都有步代溝,溝的兩側為觸手狀管足,腕一般能達到10-50多條,有的甚至能夠達到200多條。
捕食方式
捕食的時候,海百合竟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盡情向大海索取。只需將自己的觸手迎著水流的方向緩緩舉起,觸手會隨著感知的海水捕捉到有機碎屑和各種浮游生物,隨后將食物送入自己口中。在吃飽喝足后,它們的觸手會輕輕收攏,花萼微微下垂,形狀宛若一朵將要凋謝的花朵。
凝刻在石頭上的海底森林
海百合動物是一種始見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紀的無脊椎動物,比恐龍還要早2億多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幾度繁榮如石炭紀與二疊紀。當時它們跟同一時期的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伴隨著時空的變遷以及海陸的交替變化,海百合逐漸從5000多種至今演化為尚存700余種。
完整海百合化石的保存需要十分苛刻的條件,或者死后被迅速埋藏,或者死后沉于缺氧的沉積物中,才有可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
如果海水擾動,死后的海百合容易被海水打散,地層中不好完整保存。在比較平靜的海中環境,死亡以后它們姿態就會完整的保存下來,這種環境確實比較苛刻。
鑒于三疊世時期這一時期在貴州關嶺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閉塞的狹窄的裂陷槽盆環境,沉積物與水體交界面附近普遍存在缺氧現象,鈣質的莖和冠就容易保存下來。
早在1929年,樂森璕教授在貴州發現了海百合化石,在貴州省關嶺晚三疊紀地層中含有大量保存精美的創孔海百合化石。
關嶺動物群是由海百合、水生爬行動物、魚、雙殼類、菊石、牙形石等多門類生物組成的生物群,關嶺生物群以保存完美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為特色,是多門類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共同繁盛的珍稀生物群。其化石保存之完美、類型之多樣、數量之多實為世所罕見,堪稱全球獨一無二的晚三疊世化石庫。
生存智慧與頑強生命力
在海百合剛出現的數以億萬年前,海百合生長在一個相對安全富足的環境,海百合的天敵捕食者相對較少,那個時期海百合長有長長的莖,隨著環境的變化,有些海百合進化成了無柄的類型,其中有一種說法為營漂浮木生活的海百合為進化中的一種類型,無柄的海百合不再固定在海底被動的任捕食者蹂躪,能夠通過腕部在海水里自由游動,尋找更加安全宜居的環境。
如今,無柄海百合已然成為海百合中的名門望族,有的種類可以根據海水的環境來變換自身顏色躲避天敵,有的帶有劇毒來嚇退捕食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百合的再生能力特別強,有時會被咬斷觸手或者“花萼”,有的海百合會主動切斷自己的腕部保護要害部位免受攻擊,得益于強大的神經系統受傷的部位以后會再生出來。
繁殖方式
海百合均為雌雄異體,沒有固定的生殖腺,生殖細胞來源于腕近端的羽枝或者腕部體腔的上皮細胞。有柄類的海百合將精細胞與卵細胞排入海水中結合發育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海水中發育成樽形幼蟲,樽形幼蟲往后固著發育為具柄的海百合。無柄海百合則通過羽枝破裂排出生殖細胞,受精卵會粘在觸手表面,發育為突起囊狀物,孵育為幼蟲然后經過數月長出卷枝自由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