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新華社發(fā)
研究人員展示在廣東三水盆地發(fā)現的恐龍牙齒化石。新華社發(fā)
游客在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內參觀。新華社發(fā)
吉林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新華社發(fā)
【一線講述】
編者按
今年4月,我國推薦的重慶云陽和青海坎布拉兩處候選地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增至49處,數量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首位。
世界地質公園旨在保護具有國際價值的地質遺跡,這些遺跡匯聚了大自然億萬年的神奇造化,不僅呈現出造化鐘神秀的自然之美,還具有探究地球變化的科學價值。本期邀請4位世界地質公園工作者,共話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的拳拳初心和殷殷使命。
破譯更多時空密碼
講述人:重慶古生物研究院地質演化與地質遺跡研究所所長 熊璨
前不久,重慶云陽地質公園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喜訊傳來,我凝望著辦公室陳列的恐龍化石標本,思緒翻涌。
2014年深秋,云陽普安鄉(xiāng)的放牛娃在山坡上發(fā)現了幾塊“怪石”。經鑒定,這些沾滿泥土的“石頭”竟是中侏羅世恐龍化石,自此揭開了這片“深山龍鄉(xiāng)”的面紗。
消息一出,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迅速安排部署,調集專業(yè)力量展開調查。隨后,我們團隊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詳細調查,在長達150米的巖層中,發(fā)現了近百處恐龍化石露頭。
經國內權威恐龍化石專家多次考察論證,一致認為巖層深處可能埋藏著數量驚人的化石。尤其是化石出露密集的一區(qū),極可能成為古生物學界的重大突破。然而,挑戰(zhàn)隨之而來:化石區(qū)位于坡度陡峭的反向斜坡上,崩塌風險極高。在我們開展工作之前,滑塌已造成部分化石損毀,巖壁上的裂縫如同懸頂之劍。
為制定科學的發(fā)掘方案,我們輾轉山東諸城、云南祿豐等地考察學習發(fā)掘經驗,聯合巖土、地質、古生物等多領域專家反復論證。經過5個月13次修改,一套融合物探、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測等技術的綜合方案終于塵埃落定。在發(fā)掘過程中,最終形成了長達150米、高6至10米的迄今世界范圍內單體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墻。
經我們多年研究工作證實,云陽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被確認為世界級新恐龍動物群。我們基于保護實踐編制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發(fā)掘與修復裝架技術規(guī)程》,成為全國首個古生物化石行業(yè)標準,為國內同類項目的開展提供指導。
新起點上,如何讓地質遺產永續(xù)傳承成為我們肩頭沉甸甸的使命。如今,我們正搭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破譯更多時空密碼;開發(fā)沉浸式科普課程,讓知識走出象牙塔,讓恐龍文化“活”起來。
揭開青藏高原神秘面紗
講述人: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坎布拉景區(qū)管委會綜合部部長 敏超宮
2019年深冬,一場雪后,當地牧民在坎布拉公園隆務峽放牧時發(fā)現了一處奇特的巖層——陡峭的崖壁上,灰白色的巖石如書頁般層層直立,其間鑲嵌著古生物化石的痕跡。這一發(fā)現迅速引起地質專家關注。
坎布拉地質公園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位于我國第一、二階梯過渡地帶,總面積3149平方公里。2021年,我們首次為坎布拉提交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材料,卻因“地質遺跡國際性價值論證不足”被暫緩評估。團隊沒有氣餒,聯合中國地質大學田明中教授團隊,對162處地質遺跡開展系統調查,補充發(fā)現震積巖、印模構造等關鍵證據。我們兵分三路:地質組重新攀爬麥秀山火山群,在嚴寒中采集印支期火山巖樣本;文獻組輾轉北京、蘭州等地,從國際期刊中挖掘對比數據;社區(qū)組深入藏寨,記錄牧民口述的“山神傳說”,尋找人地共生的文化線索。
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寒冬狂風凜冽。為采集巖石標本,我們一待就是一個多月。找震積巖時,大家吊著繩索懸在百米崖壁上,用地質錘一點點敲開巖層,突然發(fā)現了地震引發(fā)的磨拉石,即由砂巖和礫巖組成的巨厚粗碎屑巖系——這是古特提斯洋板塊碰撞的直接證據。
坎布拉這一青藏高原上的地質史詩逐漸揭開神秘面紗:隆務峽是印支運動期間保留有完整地質記錄的地區(qū),堪稱該時期的地質教科書;麥秀山是古特提斯海最后消失的地方,是研究古火山地質地貌的天然實驗室……團隊對公園內已發(fā)現的7大類30亞類11個地質時代162處的典型地質或地貌類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數據庫,為加強區(qū)域地質遺跡保護、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科學支撐。
2023年,黃南州發(fā)起“一十百千萬”行動:千名牧民志愿者清理山道垃圾,百場藏漢雙語科普講座走進帳篷小學,當地阿媽們還將“地質公園”知識編成藏族民歌,相互傳唱。聯合國評估專家拉莎·瓊斯贊嘆:“這里的地質與文化早已血脈相連。”
如今,站上世界舞臺的坎布拉地質公園,成為展示中國自然之美、生態(tài)之韻的重要窗口。我們正努力搭建起連接課堂與田野、傳統與現代的認知橋梁:地質研學營里,孩子們用3D打印復原古海洋生物化石;科考站內,青海大學學生正分析火山巖中的氣候密碼;民宿大院里,牧民端出自家釀的青稞酒,向游客講述“滑坡變草原”的奇跡……
尋找恐龍足跡
講述人:甘肅農業(yè)大學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原所長 李大慶
我這半輩子,都在不停尋找恐龍足跡。而這場人生長跑的“起點”,就在臨夏世界地質公園里的一處恐龍足跡化石群。
1999年夏,我和團隊在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鹽鍋峽地區(qū)開展白堊紀生物地層調查。8月23日下午,我們在一條小沖溝里的青灰色砂巖層面上,發(fā)現了兩枚排列在一條直線上的三趾型獸腳類恐龍足跡。沿著足跡的指向,我們在1米多外的同一巖層上,又發(fā)現了第三枚足跡。
我們據此判斷,這是一組獸腳類恐龍的行跡,并且在向山坡里面延伸。整個團隊的士氣一下振奮起來,趁熱打鐵推進發(fā)掘工作。到2000年4月,我們又陸續(xù)發(fā)現了獸腳類、鳥腳類和大型蜥腳類恐龍的足跡。至此,我們意識到,這里有可能是一處重要的古生物地質遺跡。
發(fā)掘一直持續(xù)到2001年10月,總共揭露了4個化石點,總計揭露面積約2000平方米,產出150組1831枚各類恐龍足跡以及少量的翼龍類、鳥類和龜鱉類足跡。
根據足跡化石的特征,我們大致推斷了它的形成過程:在一億三千萬年前的某個旱季,由于日曬蒸發(fā)并且缺少雨水補給,湖面接近干涸,湖泊邊緣露出大片泥沙灘。隨著旱季持續(xù),泥沙灘由于脫水而出現龜裂。之后,在旱季和雨季交替之際,開始出現零星降雨,雨水在湖灘上形成小溪流向低洼處匯聚。原本已經干裂的、堅硬的泥沙灘變得濕潤起來。在這期間,至少有8種類群的食植性和食肉性恐龍到這里喝水,或恰巧途經這里。此時的泥沙灘濕度適中,因而踩出了清晰完整的足跡。之后不久,雨季到來,湖面迅速上漲,淹沒了泥沙灘,新沉積下來的泥沙掩埋了足跡,使其得以保存下來。此后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最終形成了足跡化石。
劉家峽恐龍足跡群的發(fā)現,讓我對恐龍研究產生了極大興趣。同時,也讓我意識到,周邊地區(qū)應該能夠找到恐龍死亡以后的埋藏環(huán)境,進而有可能找到恐龍骨骼化石。從2002年開始,我和團隊在周邊地區(qū)相繼發(fā)現了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甲龍類、劍龍類等恐龍化石,陸續(xù)命名了蘭州龍、黃河巨龍、大夏巨龍、洮河龍、永靖龍等恐龍,相關研究至今仍在進行中。
劉家峽恐龍足跡群被認為是世界上已知的保存最好、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恐龍足跡產地。這片足跡群所在的臨夏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個“資源寶庫”、一本內容豐富的“動物百科全書”。從劉家峽恐龍足跡的多樣性來判斷,這片地區(qū)及其周邊應該還有更多的恐龍類群等待我們去發(fā)現。
保護理念與時俱進
講述人:吉林大學新能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 包國章
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以火山熔巖地貌、流水地貌和冰川冰緣地貌為主,神奇的地質地貌和豐富多樣的巖石類型記錄了多次重要的火山噴發(fā)過程,具有重要的國際科學研究意義。
1988年,我第一次去長白山,徒步登上山頂的那一刻,只見天池湛藍靜謐,到處是怒綻的杜鵑和堅韌的岳樺。從那時起,這片山水便在我心底難以割舍。
30多年來,我們手里觀測野生動物的工具從望遠鏡變成了紅外攝像頭。春季的長白山萬物復蘇,東北虎、狐貍、黑熊等野生動物頻頻出現在紅外影像中。以前難得一見的中華秋沙鴨,也成了“常客”。
中華秋沙鴨不會筑巢,只能依賴天然樹洞進行繁殖。因此,長白山保護區(qū)采用獨特的人工巢穴技術,營造仿生樹洞巢穴。巢穴設計模擬天然樹洞,并專門做了防鼬和防蛇處理。如今,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從2018年的190對增至2024年的300對。除了單一保護,長白山保護區(qū)還實施“安居工程”,向重點水域投放10萬多尾魚苗。這種“人工巢+全域治理”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物種保護的典范。
在珍稀植物保護方面,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對長白山獨有的瀕危樹種美人松進行人工繁育。此外,建立了112公頃保護區(qū),保護古樹8.6萬株。還建立了低溫種質資源庫,保存了600余種植物種子。如今,長白山森林覆蓋率超95%。
在長期的生態(tài)保護中,我們的理念也與時俱進,經歷了從“局部保護”向“全域統籌”、從“人防為主”向“技防賦能”、從“被動防御”向“生態(tài)價值轉化”、從“本土實踐”向“國際協作”的轉變,并逐漸建立了“監(jiān)測-修復-管理-教育”四位一體的生態(tài)保護體系。我們還發(fā)揮吉林大學多學科交叉科研優(yōu)勢,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資源產業(yè)化應用的完整鏈條。
2024年,長白山地質公園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成為全球唯一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世界地質公園”三大桂冠于一身的生態(tài)明珠。這極大激勵了我們作為長白山生態(tài)護衛(wèi)者的信心和決心。
近年來,我們以長白山地質公園為依托,發(fā)揮“一山有四季”世界少有的植被垂直分布帶景觀優(yōu)勢,整合輝南縣三角龍灣自然保護區(qū)、靖宇礦泉群、伊通火山群等眾多各具特色的生態(tài)及自然景觀資源,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張勝、陳海波、李宏、張國圣、萬瑪加、王雯靜、王冰雅、尚杰、任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