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齊國有個人叫孫臏,他是兵圣孫武的后人。他四歲喪母,九歲又逢父喪,孤苦伶仃長大成人,后來拜在鬼谷子門下研習兵法。同門中有個師兄弟叫龐涓,要說這龐涓天資也不差,兵法謀略樣樣精通,可是還是稍遜孫臏一籌。孫臏不僅天分過人,待人更是坦蕩赤誠。鬼谷子見他軍事天賦極高,品行又端正,便將孫武的《兵法十三篇》單獨傳授。孫臏不負師傅厚望,只用三日便將十三篇倒背如流,爛熟于心。
兩人跟著師父學習那幾年,表面上稱兄道弟挺熱乎。可龐涓這人心胸狹窄,為人奸詐,見不得孫臏比自己強,面上裝著兄弟情深,暗地里嫉妒的很。孫臏實誠,拿他當親兄弟看待,壓根沒提防著。
后來魏惠王張榜招賢,龐涓坐不住了。他本就是魏國人,貪圖名利,耐不住深山清苦,覺得自己很厲害了,也沒心思繼續鉆研學問,學業沒完成就急著要下山。孫臏則覺得自己學業尚未精熟,還想進一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離開老師,就表示先不出山。龐涓臨走時拍著胸脯跟孫臏保證,日后自己受到重用,一定會舉薦他。孫臏實打實感動,還幫著收拾包袱送下山。
要說龐涓確實有點本事,到了魏國把學的那點本事全使出來了,說了很多治國和打仗的策略,還說可以滅了其他六國。魏惠王聽了很興奮,讓他執掌了魏國的兵權。龐涓帶著有魏武卒的魏軍連打勝仗,使宋、魯、衛、鄭等小國臣服于魏,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是強大的齊國軍隊!這下成了氣候,當上了大將軍,每天都在別人的夸贊中,感覺都要飄上天去了,風光得很。
有一天魏惠王突然向龐涓問起孫臏,讓他寫信請孫臏出山。原來是有人了解孫臏才能的人向魏王推薦的。龐涓沒法子,只好寫了封信。孫臏接到信很感激龐涓,還以為真是兄弟情深。便辭別恩師,下山前往魏國。
孫臏來到魏國,先去看望龐涓,并住在他府里。龐涓表面表示歡迎,但心里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孫臏搶奪他一人獨尊獨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孫臏在師傅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于從前,十分嫉妒。
很快,魏王見到了孫臏,對他很是器重,想要給他副軍師的位子,和龐涓一起執掌兵權。這使龐涓心里更是難受,暗暗嫉妒,他最不愿和孫臏一起,怕蓋過他的光芒,于是就說讓孫臏擔任副職,在自己之下,是委屈了他的才能,建議魏王讓他先當客卿。這客卿說白了就是掛名領俸祿,手里沒實權。孫臏還當是好意,傻乎乎答應了。
從此孫臏與龐涓朝夕相處。兩人論談兵法,龐涓時時因學識粗淺而無話可答,而孫臏卻誠心誠意為他講解介紹。龐涓知是孫臏學過孫子兵法所致,于是對這兵書也垂涎三尺。
龐涓越想越慌,怕孫臏哪天露兩手把自己比下去,便想除掉他。正愁沒招呢,聽說孫臏老家親戚斷了聯系,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他找人假扮齊國人來見孫臏,說是他的堂兄給他送來一封信,信中請孫臏回齊國,為齊國效力。
孫臏自知身在魏國,便回信婉言謝絕了。龐涓轉手就更改了信的內容,制造孫臏暗通齊國的假象,然后把信拿給魏王。魏王勃然大怒,宣布孫臏私通齊國,將他抓捕,龐涓假裝向魏王求情,但還是對孫臏施以臏足、黥臉之刑,即挖去膝蓋骨,在臉上刻字。
龐涓假惺惺把殘廢師兄接回家,表面上對他無微不至,實際上是要讓他把《孫子兵法》默寫下來。孫臏感其不棄之恩,夜以繼日地抄寫。后來,照顧孫臏的仆人聽說龐涓打算等孫臏寫完兵書就餓死他,看他殘廢可憐,又拼命寫書的精神所感動,便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孫臏。
孫臏聽后如遭驚天霹靂,回想過去種種,這才恍然大悟,意識到正是這個自己當成兄弟的人的加害,自己才落得這個下場,他心里又痛又恨,心想要想報仇就一定要先擺脫龐涓的控制,于是心生一計。
第二天,孫臏照往常一樣默寫兵書,寫著寫著,突然四肢亂顫、兩眼翻白,忽然大叫一聲就昏倒在地。醒過來后,他就又叫又鬧,時哭時笑,還無端地發怒,抓起花費心血好不容易寫好的部分兵書扔進了火盆里,自己也撲了過去。仆人們大驚失色,趕緊把他救起,并向龐涓稟報說孫臏瘋了。
龐涓聽到消息后,便趕去孫臏的住處,親眼看到他瘋瘋癲癲的,但他懷疑孫臏裝瘋。于是,龐涓下令把孫臏放到豬圈里,孫臏披頭散發,在豬圈的泥水里摸爬滾打,弄得全身都是豬糞,卻還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龐涓派人暗中給他送來飯食,他也一把將飯食打翻,反而抓起豬糞放到了嘴里。這時,龐涓才有些相信孫臏是瘋了。但他生性多疑,仍派人監視孫臏的舉動,得知孫臏滿身污穢地到處亂爬,不管是馬棚還是豬圈,困了倒頭就睡,不愧是年輕人。終于,龐涓相信孫臏是真的瘋了,便漸漸放松了對他的監視。
這時,真正知道孫臏是裝風避禍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當初了解孫臏的才能與智謀、向魏王推薦孫臏的人。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他把孫臏的處境告訴了齊國的大將田忌,并盛贊孫臏的才能和智謀。于是,田忌派使者到魏國去營救孫臏。
在一天晚上,使者偷偷拜訪孫臏,趁著天黑用假孫臏把真孫臏換了出來,藏在自己的車子里,然后快馬加鞭,趕緊離開了魏國。等到龐涓發現孫臏逃走時,孫臏已經回到了齊國。孫臏回到自己的母國,見到大將田忌。田忌非常愛惜孫臏之才,就將他留在自己的府中,以上賓之禮待他。
在齊國宮廷的娛樂活動中,君臣常以賽馬博弈勝負作為消遣。按照慣例將參賽馬匹嚴格劃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通過三輪同級別較量決出勝負。田忌養的馬匹品質沒有齊王的好,每逢賽事皆遭遇三場全輸的窘境,為此常郁郁寡歡。
恰逢此時,深諳兵法的孫臏觀看了比賽,向田忌獻上一計:首輪以己方上等馬迎戰齊王中等馬,次輪用中等馬對抗齊王下等馬,末輪則遣下等馬周旋敵手上等馬(但這是不是破壞規則了…)。此局終了,田忌竟以二勝一負之績扭轉乾坤,這般結局令素來穩操勝券的齊王大感意外,因為田忌和他比賽每次都輸。
此番奇謀既彰顯孫臏運籌帷幄之智,也令田忌對其謀略欽佩不已,趁機將孫臏推薦給齊王。齊威王見了孫臏,見其論事條理清晰,應對機敏過人,的確是個奇才,當即以"先生"尊稱相待,禮遇有加。
孫臏逃走后,龐涓依然在魏國執掌軍權,總想著依靠戰功提高自己的身份和聲望。公元前353年,龐涓率領八萬魏軍攻打趙國,趙國的都城邯鄲被圍,趙國派人到齊國求救。齊王知道孫臏善于用兵,就想任命他為將軍,率軍前去救趙。孫臏以自己身有殘疾辭謝,請齊王派田忌為將,自己從旁輔佐。于是,齊王就讓田忌為主將,孫臏任軍師,率軍前往救趙。
田忌想要帶大軍直奔邯鄲,與魏軍正面交鋒,以解趙國之圍。孫臏認為魏國的精銳都在圍困趙國,此時魏國國內兵力空虛,因此建議田忌發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這樣可以迫使魏軍回軍自救,以解趙國的困境,同時,還可以使魏軍疲勞,而齊軍則以逸待勞。田忌覺得這個計策很有道理,當即同意,率領齊軍殺往大梁。
齊軍壓境,大梁被圍,龐涓果然顧不上攻打邯鄲,急忙率大軍馳援大梁自救。魏軍趕到桂陵時,陷入齊軍包圍,因為急于行軍,士卒們奔波勞累,被齊軍打得落荒而逃,主將龐涓被活捉。魏國向齊國求和,孫臏訓導了龐涓一番,將他放回魏國。雖然孫臏沒有殺龐涓,但這一戰也是對龐涓一次重擊。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過了十幾年,龐涓又攻打韓國。韓國抵擋不住魏國的聯合進攻,于是派出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國內部有主張不救的,有主張救援的,兩種意見相持不下。齊王問孫臏的意見,孫臏則提出綜合兩種意見,先答應韓國的要求,這樣韓國必然會與魏國死戰,然后,等他們兩敗俱傷時,再出兵攻魏。這樣就可以不費力氣打擊疲憊的魏軍,解救危難中的韓國。齊王很贊賞這個計策,在魏、韓兩軍交戰一年后,再次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前去救援。
孫臏又故技重施,和田忌率軍直接攻向魏國的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被圍,暴跳如雷,大罵孫臏狡猾,怒氣沖沖地率軍返回欲與齊軍決戰。孫臏說這次不能以逸待勞了,魏軍懷憤怒、挾氣勢而來,若正面交鋒,我軍就算勝了,損失也大。他們自恃勇猛,急于求戰,可以利用這個心理裝出膽小怯戰的樣子,以誘敵深入。于是讓田忌帶領軍隊撤退,并且每天減少做飯的灶數。
龐涓率軍趕回大梁,齊軍已經撤走,他決心與孫臏拼個你死我活,果然緊追不舍。一連追了三天,開始時齊軍的營地有十萬灶,第二天就剩五萬灶,到了第三天就僅剩三萬灶了。龐涓見狀以為齊軍怯懦,都逃跑了,暗自得意,便率領精銳日夜兼程加緊追趕。孫臏知道龐涓中計了,計算魏軍的行程,估計到了晚上他們就趕到馬陵了,便在馬陵設下埋伏。
馬陵道是一條狹窄的小路,位于兩座高山之間的峽谷,樹多林密,山勢險要,易進難出,是個伏擊殲敵的好地方。孫臏下令砍倒樹木,堵塞道路,并在中途選中路旁的一棵大樹,刮去一段樹皮,用墨在樹干上寫道:“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用此樹攔住道路。他又命弓箭手埋伏在馬陵道兩邊,并告訴他們,只要那棵刻字的樹下一燃起火光,就一齊朝那里放箭。
龐涓率領的魏軍騎兵果真黃昏時來到馬陵道。士卒報告說前方道路被亂木堵住了,龐涓趕緊上前查看。他看到樹木橫七豎八,以為齊軍攔路逃跑,馬上能追上,便令人搬開障礙。魏軍在峽谷快速行進,忽然被一棵大樹擋住去路,樹上好像還有字,于是命人點起火把。
當他拿著火把來到樹下,剛看清“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幾個字,猛然意識到中計了,但為時已晚,還沒等他喊出“撤退”,齊軍萬箭齊發,魏軍當即亂作一團。龐涓知道敗局已定,無力回天,拔出佩劍自刎而死。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帶回齊國。孫臏也因為這一仗聲名遠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