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來自云南的信,郵遞員按照地址和姓名去送,但根本找不到人,于是,只能退回,但退回后又會收到,整整41年來都是如此,于是乎村中傳言這是封“鬼信”。
直到后來,有個不信“邪”的郵遞員趁同事們不注意竟偷偷翻出那封信件想看到里面到底寫了什么,不料,就在他剛要打開的一瞬間,頭頂上一塊磚就這么巧合的砸在他的手上。
這一信號,似乎在告訴他:“你敢打開,那今日就死在這里吧!”那名工作人員被嚇得不輕,原本不信邪的他也有點不得不信了,或許,這封信是寄給死人的,所以才這么“邪”。那人心里暗想著,也慶幸自己還好沒完全打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原以為這件小事到此也就結束了,那封信也會被永遠封存。可不多久,這名工作人員因為想要偷偷拆信而被砸傷的消息,卻在這個小山村中越傳越烈,甚至引來了當地記者的關注。為了探尋這離奇的事件背后的真相,一群記者專門跑到這村里,試圖在村民們的口中打探出一些線索。
可是對于這封信的具體情況,村民們就像商量好似的,全都閉口不談,生怕自己會因“走漏風聲”而發生不好的事。那群記者也是執著得緊,越是打探不到什么情況他們越覺得有探尋的價值,最終在他們的苦苦追問之下,一位老人告說道:“別打探,那是封‘鬼信’。”
對于這樣的說法,記者們并不害怕,畢竟他們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自然也不存在封建迷信的道理。眼見實在從村民口中也探查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記者們也只能尋求外界的幫助,而這份幫助就是《下一站幸福》的欄目組。
畢竟以當前的信息發展水平,借助網絡的力量無疑是揭開“鬼信”背后真相最佳方式。當欄目組收到記者的請求并了解相關情況時,也覺得這事兒背后肯定另有隱情,于是立馬安排了幾名工作人員專門調查此事。
按照信件上的信息,寄件信息是云南臨滄市勐捧鎮半山坡村,并且寄件人叫楊友富,那么找到這個人,或許一切謎團就能揭開了。為了盡快將事情查清,工作人員不馬不停蹄的前往信件上的地點,可到了勐捧鎮他們發現,根本沒有“半山坡村”,“半個山頭村”倒是有一個。
這兩個地址的名字聽起來是挺像,但若并不是一個地方可如何是好?不過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工作人員也只能繼續踏上路程看看這個“半個山頭村”到底有沒有一個叫楊友富的人了。
時間又過了兩天,工作人員帶著信封出現在半個山頭村村口,遇到路過的村民,他們也顧不得休息,立馬上前詢問。村民淳樸,熱情的告訴他們:“我們村是有一個叫楊友富的,年紀都很大了,估摸著90多高齡了,但不得不說人家那編筐的手藝可厲害著呢!”
名字對的上號,年紀上也應該如此,看來工作人員并沒有白跑一趟。在村民的指引下,幾人很快見到了楊友富。楊友富的孫子楊文兵見到那么多客人來家里,立馬上前迎接,聊起楊友富,楊文兵說道:“爺爺眼睛耳朵都不太好了,但精神頭還不錯的,平常就喜歡躺在躺椅上看著對面那個山頭。”
隨即,一個工作無人員來到老人面前:“老人家,您可認識楊遠清?”楊友富搖著頭說道:“不認識,不過我有個兒子叫楊云清。”
“那您以前寫過信在四川樂山夾江縣嗎?”那記者又接著問。這一次,楊元富陷入了沉思,好像一連串的回憶正在迅速歸攏。“寄過,四十多年了,但也不知道為什么,每次都會被退回來。”
此時,工作人員驚覺一些問題:“應該就是收發室人員看錯了字,加之地址名稱多年來有變動,所以才造成這樣的局面。”那么,既然是自己的兒子,為何分別多年?工作人員問出自己的疑惑。
于是老人家講起自己年輕時候的事,原來,楊友富其實是四川人,但因為早年參加過抗戰,1942年時又隨國家組建的遠征軍前往緬甸所以才離開了家。那時,年僅19歲的楊友富已有妻兒,但心中的愛國熱情讓他拋下了他們。
后來自己在炮火中受傷,被送到這里養傷,半個山頭村交通不便,信息更是不通,楊友富也只能在此居住了下來,后來又重新娶妻生子。直到1973年,交通便利了之后,楊友富才提出回到原來的家中看看妻兒。
可是,他的妻子卻很擔憂,怕他回到原來的家中就丟下他們不再回來,于是以死相逼不讓他回四川,楊友富無奈,只能繼續留在這村里。時間一晃又是多年過去了,楊友富越發想念遠方的親人,于是按照以前的地址寫信,起初兒子也回了幾次信,但后來就杳無音信了。
說到這里,老人懇請工作人員幫忙找找自己的兒子:“臨死前,我還想見兒子一眼,我離開時他才一歲。”于是,一條老兵尋親的啟事在社交媒體上火速傳播,網友們也是用最大的力量尋找“楊云清”。終于,在發布尋親啟事的第二日,楊云清出現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面對老父親的期望楊云清卻表示:“不見”。經過記者一番探查才知道,原來當初楊友富離開后,楊云清的母親就瘋了,后來又改嫁了。就這樣他小小年紀就經受了不少磋磨。
后來意外收到父親的來信,他很高興,但在他請求父親回來看望他一眼時,父親卻找借口推脫。這樣他再次感受到了被拋棄的滋味,所以他沒再回信,接著后來又搬離了地方。但是當記者告訴楊云清,他的父親一直給自己寫信時,他的淚水落了下來,原來,父親一直都愛自己啊!
2014年,73歲的楊云清帶著自己的子女一行6人前往半個山頭村和父親見面,兩人相見的那一刻,無數的感動蕩漾在人們心中。而那封“鬼信”的謎團也就此真相大白。
參考文獻:
2014-05-15來源:華西都市報 分別72年96歲抗戰老兵和73歲兒子重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