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學術自由博弈升級:德國聯合歐盟反擊特朗普的‘知識封鎖’:6800名國際生被迫轉學?哈佛禁令背后,是美國高等教育的‘自我毀滅’
特朗普對哈佛大學的“學術封殺”引發全球震動。當地時間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突然撤銷哈佛“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不僅禁止其招收國際學生,還要求現有6800名國際生(占學生總數27%)限期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這一“史無前例”的舉措立即遭到德國、歐盟及全球學界的強烈譴責,而加州聯邦法官22日發布的全國性臨時禁令,更讓這場博弈陷入白熱化。
特朗普的“報復性打擊”:政治操弄與學術自由的正面沖突
美國政府的指控充滿政治火藥味——國土安全部長諾姆聲稱哈佛“縱容反猶主義”“與中國合作”,要求校方72小時內提交國際學生抗議活動的音視頻記錄等敏感資料。這種將教育問題政治化的做法,被哈佛斥為“非法報復”,其聲明強調:“國際學生為美國帶來巨大財富,此舉將嚴重損害學術使命”。
數據顯示,哈佛國際生每年貢獻近4億美元學費,其中中國學生占比20%-25%(約1350-1700人)。禁令生效后,這些學生將被迫轉學或面臨遣返,而哈佛實驗室和科研項目也將因人才流失陷入癱瘓。美國教育理事會警告,這是“用移民政策進行政治報復”,可能引發全球對美高等教育信任危機。
德國與歐盟的反擊:從輿論聲討到戰略行動
德國率先打響“學術自由保衛戰”。聯邦科研部長貝爾在歐盟科研部長會議上疾呼:“歐洲必須成為燈塔”,并推動制定應對戰略。她特別強調,歐洲擁有世界最古老大學,應通過立法保障科研自由,并簡化簽證流程吸引全球人才。綠黨主席布蘭特納更在社交媒體痛批:“美國正在變得黑暗”,德國需承擔更大責任。
歐盟的反應同樣強烈。雖然具體戰略細節尚未公布,但法國已在5月推出“科學避風港”計劃,吸引受特朗普打壓的美國科學家。歐盟委員會則計劃將“科研自由”寫入《歐洲研究區法》草案,用法律武器對抗學術干預。這種“趁勢搶人才”的策略,被《自然》雜志評價為“特朗普送給歐洲的意外禮物”。
法院禁令與全球連鎖反應:美式霸權遭遇司法阻擊
就在美國政府宣布禁令當天,加州聯邦法官杰弗里·懷特發布臨時禁令,禁止政府在案件審理期間取消國際學生身份或逮捕留學生。這一裁決適用于所有類似情況,被《紐約時報》稱為“對特朗普政策的重大挫敗”。此前,300多名美國高校校長已聯合聲明,譴責政府“越權干預學術自由”。
國際社會的聲援同樣洶涌。中國外交部明確反對將教育政治化,強調中方將維護留學生權益。以色列高校則通過學術自由指數(全球前20%-30%)證明自身開放性,暗諷美國指控的虛偽性。甚至美國前財長薩默斯也直言:“這是暴政,哈佛必須抗爭”。
深層危機:美國高等教育的自我毀滅與全球人才格局重構
這場沖突暴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深層矛盾。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打壓高校,卻忽視了國際學生對美國軟實力的支撐——哈佛國際生中58%為研究生,他們是科研創新的核心力量。更諷刺的是,美國高校每年從國際生獲得超450億美元收入,禁令將直接沖擊財政。
相比之下,歐洲正借機重塑全球學術版圖。法國投入1.13億美元、歐盟加碼5.66億美元吸引人才,重點領域包括氣候變化、公共健康等被特朗普邊緣化的學科。這種“反向虹吸”效應,可能讓美國在科技競爭中失去優勢。正如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警告:“當大學失去挑選全球最聰明頭腦的權力時,美國失去的是未來”。
這場博弈是學術自由與政治干預的生死較量。 當特朗普政府試圖用行政命令重塑高等教育時,德國與歐盟的反擊、法院的司法阻擊,以及全球學界的聲援,共同勾勒出一幅“自由保衛戰”的圖景。未來,隨著歐盟戰略的落地和美國法律訴訟的推進,這場危機或將改寫國際學術秩序的底層邏輯。
引用來源:
1. 哈佛大學2024-2025學年國際學生報告
2. 加州聯邦法院2025年5月22日臨時禁令裁決書
3. 歐盟科研部長會議2025年5月23日議程文件
4. 法國教育部2025年5月“科學避風港”計劃公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